纪实与品味

时间:2022-10-04 06:53:12

今日谈摄影,不能不言及“纪实”二字。该词作为动词,用处极广,含义却极简单。但糊里糊涂地拿来限制摄影,是有些添乱的味道。

由于纪实摄影是从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中脱胎而来,要自立门户,就难免有血肉模糊的特征,也就是说,它既有艺术摄影的血脉,又有新闻摄影的骨肉,而且在具体的作品中都有偏移性。在这一幅作品中可能新闻的成分大一些,在另一幅作品中可能艺术的成分大一些,而且同一幅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是正常的,也是大家公认的。但有一点人们可能注意 不够,那就是纪实摄影的品位。事实上,当今引起人们不满并受到非议的也正是由于相当数量的所谓“纪实摄影”作品的品位的低下。因为摄影术发展到今天,拍照片已经变得易如反掌,只要有兴趣,张三李四都可以拍。问题是拍多了怎么办,总不能老是制造“垃圾”吧。很多人拍了许多照片急于让社会承认自己的照片,可又无以名之,因为拍摄者自身就很盲目。说它是新闻照片吧,它无新闻价值;说它是艺术作品吧,又少些审美要素,于是就说它是“纪实”,既省心又懵人,一举两得,功成名就。勿庸讳言,有很多“纪实摄影作品”正是这样形成的。我这样认为并不是指拍摄选题的低下,因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凡物皆可入镜,事物本身并无妍媸高下之分,何况在艺术之中尚有“化丑为美”之说。还是那句话,不管你拍什么或者怎么拍,最终看的是你的结果,就是图片。所以在纪实摄影中,“实”是不用过多论争的,重要在“纪”,尤其在于提升“纪”的品位。

而今人们一谈纪实摄影,往往轻易地把它和艺术摄影对立起来,好像二者有深仇大恨似的,非闹个势不两立不可。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二者之间的一致性,那就是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美的,它们的分歧在于美的形式不同,而不在于谁高谁低,谁大谁小。就像当初否定艺术摄影的低级 成分一样,人们也在迫切地要求否定掉纪实摄影中的低级成分,这再次说明艺术是有大家公认的标准的,而且是很高的标准。我们常说“缺啥补啥”, 时至今日,对于纪实摄影来说,也许最需要“补”的就是艺术性。这并不是提倡折中,反对争论,相反,争论可以更好的弄清事实,接近真理,而不再狭隘、机械地去认识事物。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强化到极致,而不管你是哪种风格。

纪实摄影当初之所以勃然兴起,正是基于对当时艺术摄影中普遍存在的反自然、低层次、虚假造作等非艺术现象的反叛,它的反叛是以对艺术摄影的承认为前提的。换言之,它反对的 不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而是艺术摄影中的非艺术成分。应该说,纪实摄影作品以它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强烈的社会意义而被人接受,但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误区,很多人机械地认为所谓纪实就是见啥拍啥,随心所欲,其实在艺术创作上哪里有这样便宜的事。看看很多杰出的纪实摄影作品,它们不仅不反对和排斥艺术性,而且非常艺术,具有更高层次上的美学追求,是一种纯朴之美、混沌之美,一种莫可名状的大美。

纪实摄影在中国风起云涌了十来年,到今日,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应该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纪实摄影起码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特征:1、每幅作品的 摄影语言应讲究,表达要到位。具备摄影的基本审美要素。2、拍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有丰富的内涵。要源于现实生活,并有所提炼。3、具有拍摄者的主观意识和强烈的个人情感,张扬个性,剖析人生。4、上述几点尽可能统一。

上一篇:摄影的曝光控制 下一篇:至广大·尽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