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4 06:05:32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60―62页。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 课程标准

分数的产生、意义;通过集训与强化巩固能应用实践,使技能得到提高。

2. 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通过问题设计、教学演示以及巧妙的安排,有目的地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地与教师配合,自主探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喜悦。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学生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完约数和倍数的基础上,通过事例理解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理解分数、分数线、分子、分母的概念,通过练习强化训练。

2. 学情分析

(1)在学完约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时要着重在演示、讲解、复习的基础上提高。重点使学生掌握还不熟悉的内容,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演示出发,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学习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共同探讨,让学生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含义。正确读写分数。

(2) 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问题意识。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2.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数的产生。

师:把四个鸡蛋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

把两瓶牛奶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瓶?(1瓶)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那可以用什么表示呢?(1/2)板书。(1/2)是一个什么数?(分数)

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1. 创设情景,操作探究。

量一量,想一想。让个别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几米,教师提问:

①测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准备怎么办?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②这黑板究竟有多长?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考虑。

剩下的不够一个米的单位,教师引导分数概念。

③这样看来黑板的长度与1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测量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就要引入分数。

2. 算一算,想一想。

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一个人,每人得多少?(1个)

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多少?(半个、0.5个、1/2个)

③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得多少?(1÷3=?,1/3)

小结:计算不能得到整数结果,就要用分数。

④分数用实物和图形表示外,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线段,教师演示如3/4的表示法)

⑤总结分数的产生。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做一做、想一想。

1.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物体,可以是纸条、圆片,你能不能通过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圈一圈、分一分等方法,并用彩笔涂上色(或斜线),表示出一个你学过的分数。

2. 教师巡视,展示。

3. 学生汇报。(同时展示到黑板)

4. 小结:这些分数都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让一位学生把一个整体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把一个西瓜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5. 通过实物让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求平均的一份或几份。

教师说明,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数学上都用单位“1”表示。像一张纸、4个苹果都可以看作单位“1”(板书单位“1”)。那如果是5个、6个、10个苹果能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吗?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6. 师:我们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一个苹果是1/4,4位同学每人得1/4,那么8个苹果可以看着是1吗,你还能分得它的1/4吗?(每人得2/8,也是1/4)

7. 师:谁来归纳分数的意义?

做一做。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的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随学生的回答,在原板书“单位1”的基础上补充文字,形成完整的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读两遍。

8. 通过实物演示,板书数字,根据数字理解什么叫分子、分母、分数线,并分析它的意义。

9. 通过课本和课外习题让学生做一做,巩固已学的知识。

(三)回顾总结,质疑延伸。

小结: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请学生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三个分数,看会不会写,同时请一名学生上来板演。

总结:说说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还想知道什么?

3. 布置课外练习题目。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分数的产生和意义。通过概念理解,学生能灵活应用。通过计算集训,学生能强化巩固。通过实践应用,学生技能得到提高。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理解书本的知识。因此,上课时,教师设计了活动,应让学生充分利用实物通过“算一算”、“想一想”去创造分数,而后在“做一做、想一想”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最后在“回顾总结”中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精炼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最后在练习的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学时举出大量实例或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最后,通过读课本上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认识应为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在课堂练习中要巩固这些知识,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上一篇:六十分就“万岁”了吗? 下一篇:映射与函数概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