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探析

时间:2022-10-04 05:12:10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探析

摘要: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应秉承“人本、互助、自主”理念;应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服务网络来推进以社区文化、教育、服务、道德、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20-02

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既是人们的基本生活空间和载体,又是一定地域范围中居住的人群基于认同感而自发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以社区为载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要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着眼点,以政府和城市社区居民为主体,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手段,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逐步把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就其本质而言,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为基础,以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为内在动力,以人、社区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重要尺度。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全面推广的历史并不长。1986 年,民政部首次将 “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体系,倡导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一词由美国社会学家 F法林顿 于1915 年首次使用,之后,在社会政策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在社会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1951 年通过了“390D 号议案”,正式倡导“社区发展运动”。此后,这一运动在联合国的努力推动下,由农村推广到都市,并积极向纵深发展。目前,社区发展基本上在全球得到了普及和推广,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但就我国而言,社区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而且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是由城市开始,由城市向农村推进的。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主要是由城市社区精神文明逐步向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推进。

一、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

(一)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需要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单位制”逐渐解体,个人由依附性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的“市场人”或社会人,改变了整个国家管理的微观基础。政府已无法通过“单位”将社会成员整合在国家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之内并将其社会结构化。政府只有通过培育社区来整合并调动各种分散的社会资源,并将分散的居民个体重新组织起来。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逐渐成为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和实现政治参与的基层平台。因此,占领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对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发展经济,保持稳定,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当前也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率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 提高到现在的 40% 左右。就城市化的内涵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二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三是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不断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化。所以,城市化既要求城市人口、城市数量的增长,又要求城市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城市化本身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城市化推进进程中,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对城市化的能动作用,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是当前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二、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建设,它既要以服务和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建设,也要以培养和提高居民的互助意识、自主意识,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度,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中心开展。因此,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关爱互助”、“主动自主”。

“以人为本”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即以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首先,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坚持“人本”理念要以洞察人的需求为基点。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了解本社区的社情民意,了解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其次,要以关心人的福祉为重心。要通过改善社区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就业环境、安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等,把方便、舒适、关爱和温暖带给居民群众,让居民群众切实产生一种体验,即只有搞好了社区建设,大家才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再次,要以抓好居民自身的文明建设为根本。要确立居民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把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与尊重人的权利、实现人的价值的要求结合起来,使居民在参加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关爱互助”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准则。“关爱互助”倡导社区群体把实现社会公平、社会互助和社会和谐作为主导型价值取向,促进社区内不同群体相互之间的合作、扶持与人文关怀,使社区内群体都能够有所依托,实现困有所求、难有所帮、闲有所乐的和谐共处局面,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家庭、邻里、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其次,倡导社区群众自觉确立一种“互惠”意识或“共荣”意识。在社区中生活的群体或个人,不是绝对孤立的群体或个人,是能够与其他人产生共同的生活体验和发生互惠关系的社会人、主体人。

“主动自主”指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者特别是社区居民所应持的基本态度。“自主”是人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自我态度。城市精神文建设坚持自主理念就是努力创造条件,培养、支持和鼓励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个体以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各项民利为依据,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把是否利于个体独立性、责任感、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养成,作为衡量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价值的重要标准。

培养人们的“主动自主” 意识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们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作为“社会人”的合法权益和自主地位很快得到了确认,但人们作为“社区人”而应具备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自主精神却仍需要引导和推动。因此,引导回归社区的“单位人”转变观念,摆脱长期形成的依附人格,形成对自己负责、对社区负责的“社区人”意识,依法行使民利,自主参与社区生活,应该是当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在强化“以人为本”目标、“关爱互助”准则、“主动自主”基本态度这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理念的情况下,我们应着力推进以社区文化、教育、服务、道德、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或具有个性的群体意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文化现象总和。通过包括街道文化、家庭文化、企业、商业文化等内容的建设,以转变社会风气、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居民归属感。

(二)社区教育建设

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居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把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改造人的工作与尊重人的权利、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要求结合起来。包括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提升,也应在教育内容之列。要通过教育,使居民将被动参与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推动社区事业的全面进步。

(三)社区服务建设

通过开展社区福利和公益服务,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优化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和谐、稳定的风尚。

(四)社区道德建设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推进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包括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和社区卫生道德建设等方面。

(五)社区环境建设

社区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包括人工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是社区居民生活、工作、休闲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抓住环境建设,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向心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社会行动方案,需要通过强化组织保障、健全服务网络来进行。

(一)强化建设的组织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是个方向性、导向性的建设,所以,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如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扩大党在社区的影响,发挥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障作用、行为表率作用,以社区党建凝聚人。

(二)整合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源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物质结果上往往表现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创建过程中,往往需要整合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源,促进各政府部门齐抓共建,以对创建成果进行维护、养护并促使其成果持续发展。

(三)整合社区的各项资源

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健全分门别类、功能齐全的信息咨询、就业、技能培训、医疗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网络体系,实施民心工程;把社区内各类文化场馆、广场、公园、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倡导文明的重要阵地、途径,推进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参考文献:

[1] 林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初探[J].新视野,2005,(2).

上一篇:网络原创文学行业发展分析 下一篇:创新精神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