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时间:2022-10-04 03:29:48

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整体水平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和健康成长的重要过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身心健康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科学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并与同伴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锻炼中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激发学习体育的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体育 ;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入课程改革的今天,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体育在蓬勃发展。然而在不少的学校却出现了体育与健康课难上,老师怨声载道,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健康课,千方百计的找理由请假或逃课,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师生共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我校,学生的总体素质不高,运动能力水平差别较大,在体育与健康课中也出现了学生学习没兴趣,课堂气氛沉闷,逃课、请假时有发生。学生头痛,老师心痛。为此,我对全校的学生进行一次调查,对我校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社会遗留产物---重智轻体,在学生脑海中,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育可有可无,体育成绩的好坏不影响毕业,体育达标人人通过;二、是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起体育的兴趣和特长,怕苦怕累,再加上学校体育设施的不完善,人数多,场地拥挤,器材有限,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鲜感。初中学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兴趣,是促进初中学生上好体育课,提高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艺术性,必须不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不断摸索教学规律,能将自己的教学意图,通过巧妙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另外,体育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信息,提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一位好的教师还应具备有相当的可塑性,善于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及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体育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感情交流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友爱、尊师爱生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老师言行不检点、不慎重、不文明、不诚恳,甚至粗暴、训斥、体罚学生,将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和怨恨感,丧失学习的信心,悲观失望,形成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教师真诚热爱学生,以理晓人,以情感人,那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有了威信,学生也乐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才能收到“爱屋及乌”的教学效果。这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白,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学生在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会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所谓分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客观地分成多个层次组,它是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 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就能十分轻松地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概念,记住结构,并在脑中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如在进行俯卧式跳高教学时,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连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再落下来。而利用多功能媒体课件,可以想停就停,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动作表象。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要想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应根据教材特点,运用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情景,通过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魂,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例如讲授排球技术时,先让学生观看我国女排健儿在八十年代取得五年冠的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再介绍郎平、张榕芳等女排健儿勇夺世界多项锦标的动人事迹。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

3 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兴趣,重视反馈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培养对运动项目的广阔兴趣,克服片面发展,防止兴趣主义。随着年级升高或对某些专项兴趣的出现,再逐渐引导学生培养对一定项目的中心兴趣。此外,提供必要的设备,方便学生锻炼,使其在体育课之外也有活动的机会,从而在直接进行的运动中培养对运动的浓厚而稳定的兴趣。要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保护,特别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伤害事故。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组织竞赛要合理,正确地运用竞赛规则,竞赛的目的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竞赛的内容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到再赛的胜利。因为学生一旦发生对运动的恐惧情绪,就很难再培养出运动兴趣来了。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具有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便有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重视反馈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纠正错误技术动作以及完成质量好坏等,都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可以激起克服缺点的决心。

4 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另外,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 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 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 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动力,更是很好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没有兴趣,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孔子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的需要和设置必要的诱因,对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更高认识,这是促进中学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上一篇:有效探究――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下一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