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

时间:2022-10-04 03:17:45

浅谈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

摘 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能否“精神成人”,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文章对关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高校在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心灵成长,强调学生的精神成人。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成人教育来 开展途径

社会转型时期,数字信息和知识经济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精神成人,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不仅要服务于社会,更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他们精神成人,最关键的是实现品格的培养与完善,鼓励学生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一、加强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有关大学生的极端事件频发,在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时的教育。应该说,除了事件本身的惨烈之外,人们更关注的是这些事件的主体和事件之间极不相称的关系。透过这些极不相称的关系,让人感受到目前大学生成长中的“知识成人”和“精神成人”之间的巨大反差。

现实功利和自我利益目标成为多数学生上大学理由的首要取向,表明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的变化,理想信念精神的淡化,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除了上大学的功利化目的,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迷茫。社会理想淡化,个人追求缺失,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对于老百姓来说,孩子上大学,毕业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有比较丰厚的收入,几乎成了对大学无限美好的想象,这自有其价值的正当性乃至历史的合理性,因为底层平民对他们曾经历或仍在忍受的困苦刻骨铭心,不想让孩子仍旧过穷日子。这种风气和观念不免诱导公众把大学理解成一种学习知识培训职业技能的场所,而把大学弘扬人文精神、学生“精神成人”摇篮的作用抛弃。

二、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三重教育指向

(一)心理成人,是精神成人的逻辑前提。

真正的大学教育关键并不在于在学校里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还能继续学会坚持什么,相信什么,“追寻什么”。心灵的成长是基础,精神成人是核心,知识增进是结果。一个人唯有健全的心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有可能成就事业。因此,精神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融合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学习实践中保持健康心态,形成健全人格。大学应关注知识的增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强调学生的精神成人与专业成才,做好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

(二)道德成人,是精神成人的中心环节。

精神是道德需要的内在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情感纽带,道德是精神发展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在追求道德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跨越,意味着道德意义上其精神实质被唤醒的程度,也象征着精神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道德成人是指向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的处理与调适,包括确立社会责任感、尊重理解他人、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规则。这昭示着当代精神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厘清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明确“知识成人”、“能力成人”、“道德成人”三者关系,将道德与个人价值实现和人生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与时代精神一致的美好品德。

(三)理想成人,是精神成人的价值体现。

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对于具体个人而言,理想的确立毫无疑问是精神信念的形成,是人的精神发展潜能最为外显的表现。在精神成长中,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较高层次的意识,最终促进人们对现实的理解,是人立足于现实,对未来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向往,并期望通过个人和社会对眼前状态的超越而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清晰的人生理想、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完整的审美意识直接影响其精神成长的程度。当今的教育涉及专业、职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课程很多,但关于“人与自我”社会的思考的课程少之又少,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相对落弱,影响了精神成人的价值体现,而“精神成人”恰恰是一门能让学生自觉审视自己的学科,应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加以强化。

三、在高校教育中开展“精神成人”教育的途径

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必须树立一种大教育观,改变工具性的教育方式,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性教育。

(一)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精神成人”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之所以能让青年学子向往,在于大学远比其他社会机构更关心人的心灵发育和成长,它是引导大学生反省个体人格的智慧谷,更是砥砺青年学生独立实践“精神成人”的知识殿堂。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自身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建设,大力培育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明锐的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人生境界。

(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高校教育重在思想导向与心理调节,同时还应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课程化的、旨在传承人类文明的优质思想资源,这是培养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方面。当然,“精神成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论”命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公共选修课等各种教育和教学渠道,发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优势,向大学生传授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作用。

当代社会为大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只有走进社会参与竞争与交流,才能找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自如地应对各种变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上的共同探讨能够激发思考的灵感,让思路更明晰。通过大家的集体配合,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发展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对自我教育效果的检验和反馈。自我评价可以让他们更清晰地把握自己成长的脉络、看到自己的收获和进步,同时也可以从中找到缺点和不足。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时时督促自己,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超越自我。

(四)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协助作用。

高校辅导员通常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等特点,发挥辅导员的协助作用对大学生成才施以影响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引导大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开展上述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用高尚的道德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实际事例评述学生的思想动机及日常行为,以优秀的道德素养武装头脑,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情操的熏陶作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然空间,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好的校园环境,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润物细无声的情操升华,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楼墙壁上布置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至理名言,体现严谨治学的文化主题。在学生聚集的活动场所,精心营造出观点鲜明,有一定教育性和感染性的文化氛围,作为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一种正确导向。定期将各类科技、获奖作品向大学生展示,弘扬新时期竞赛文化,彰显风采,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应做到与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帮助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当前的发展,更要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关注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更多地获得幸福和快乐,促进社会真正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4.

[2]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6 -22.

[3]李群. 让大学生“精神成人”——大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德育,2008﹙1﹚:71.

[4]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03.

[5]王德峰,熊思东.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2009.01.10.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面上项目(11SB151),成都医学院校基金项目(CYS11-011)。

上一篇:通过听说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技能 下一篇:通识课程实现网络化考试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