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下室防渗漏施工的技术保证措施

时间:2022-10-04 02:51:24

浅谈地下室防渗漏施工的技术保证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和工程实例,简要针对地下室防渗漏作出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基础工程、防渗漏、温度、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地下室渗漏根据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结构本身原因,如结构墙体、底板冈砼 收缩产生细小裂缝而产生渗漏,另一方面是在施工防水做法时质量未过关,而产生渗漏。因此本文从上述两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地下室防渗漏施工。

一、工程实例

杭州市天成商务广场位于天成路和机场路交界处,建筑物长187m,宽99m,高80m,本工程为地下4层(含夹层),地上分住宅楼和商务楼,其中住宅楼19楼,商务楼29楼,总建筑面积为148965m2,基础承台标高为-18~26m,承台平面尺寸为10.6*10.6m,厚为3.5m,本工程为钻孔灌注桩,地下室结构砼结构为C40,在砼 中按设计规定比例代替水泥用量10%掺入微膨胀剂。地下室外墙板厚400~450mm,在砼 墙中除人防部分外设遇水膨胀止水带,人防部分设钢板止水带,砼 中掺入10%高效膨胀剂以及每0.9kg/m3的聚丙烯丝纤维。地下室地板设L形后浇带,地下室底板、顶板和侧壁贯通设置。梁、板和侧壁钢筋连续,后浇带的部位做成弯折线形。

二、地下室墙板的裂缝控制

根据《砼规》砼结构设计规范,现浇钢筋砼地下室墙壁最大间距为20m(室外)、30m(室内或土中),而又同时说明了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加大;砼浇筑采用后浇带的部位分层分段施工。采取能减少砼温度变化或砼收缩的措施。

(一)补偿收缩砼

根据设计保质保量要求商品砼 厂家按设计要求掺入微膨胀剂。

1.后浇带

1.1、将后浇带钢筋尽量减少,让砼的收缩应力尽可能的减少.钢筋焊接可以采用单面焊、双面焊,但是必须满足最低搭接长度,即单面焊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2d,双面焊接不小于10d.且中间要有135度的弯角,以确保钢筋之间的剪切力平均。

1.2、后浇带宽度内钢筋抗拉刚度比后浇带两侧砼的抗拉刚度小,故应尽可能增大后浇带的宽度,钢筋不是越大越好,一般在14-28CM之间,并且不能有污染,确保握裹力,保护层厚度必须大于钢筋直径,以确保该部位不发生碳化。

1.3、设置后浇带能有效控制基础结构不出现有害裂纹,一般而言,后浇带设置按图设置,如图中未说明,一般为基础大于40m设置不小于80cm的后浇带。

1.4、留置时间:防水砼至少留置42天,浇水养护28天。

1.5、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砼,其强度等级不低于两侧砼。

(二)提高钢筋砼的抗拉能力

砼的抗裂能力远低于砼抗拉能力,一般抗裂能力为抗拉能力的1/10―1/20,根据有关资料:砼的极限弯矩值与配筋有关。因此,砼考虑增加温度钢筋,即增强砼热胀冷缩的抗应变能力。对于侧壁,增加横向的温度筋,在砼面层起强化作用;选择带肋冷轧钢筋可以明显增强砼的抗裂性能。

在墙柱连接处设水平附加筋,附加筋的长度为小于3米,配筋率提高25%。钢筋在保持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直径小,钢筋布置间距密的方式选择钢筋,能减少裂缝的最大宽度。同时也要考虑砼 易于振捣密实。

《砼规》规定:地下室等与土体直接接触的砼 构件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为0.3mm。当裂缝宽度为小于0. 2 mm时水进入砼 与水泥产生反应,砼 具有自愈能力。裂缝若控制在0.2mm以内时,则所配钢筋数量增多而不经济。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砼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内设若干道水平温度筋,水平筋必须放在竖筋的外侧,扎丝必须绑扎牢固,成八字型,有效控制墙体裂缝的发生。

(三)施工措施

3.1.优化砼配合比设计

通过试验优选合适的外加剂和掺合料,适当降低水灰比和减少水泥用量,选用中、底热的硅酸盐水泥或者矿渣水泥,选用优质粉煤灰,砂和石,含泥量必须要小,级配良好。

3.2.砼严格振捣密实,提高砼密实度。

3.3.落实好砼 浇筑后的养护措施

尽量做好保湿保温养护,既可使砼 初期获得更高的强度,还可减少砼 的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养护时间至少在28天以上。

3.4.降低室外温差的影响

夏季施工时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浇筑楼板砼,砼塌落度不小于70mm,降低砼的入模温度。底板垫层上干铺油毡可以采用点粘法或者空铺法。四周土要及时回填,应用手握成团,落地开花的土质进行分层夯实,对地下室砼做好保护工作。

3.5.砼表面最高温度估算

砼表面最高温度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Y=D*V/2*(H+A)* ΔQ

ΔQ=λ* A+ K* H/β

式中:

Y--砼内部最高温度(℃);

D--大气的表温度(℃);

H--砼的实际厚度;

V--砼的初凝厚度;

A--砼的虚涨厚度;

ΔQ--砼中心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的最大值;

λ--砼的传热系数,此处可取5.23W/m・K;

K―修正系数,根据试验资料可取0.356

β--砼模板散热系数

3.6.及时做好施工现场温控措施

(1)砼入模温度不大于50℃;(2)砼内温度与砼表面温差不大于25℃;(3)砼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4)砼浇筑温降值不大于2℃/天。(5)如遇高温,入模板温度不得大于30℃。

3.7.合理设置施工缝

(1)柱:宜在基础、梁板顶面设置;(2)有主次梁相交的:次梁跨中1/3处;(3)单向板:平行于短边任意位置;(4)大截面梁浇筑:设置在板底以下2~3cm处。

3.8.冷却水的降温法

在砼浇筑前及时预埋PVC―C管进行通冷却水冷却;砼通水冷却参数为:间距1.0m,砼厚度1.0m埋设1层水管;砼厚度3.0m埋设3层水管;进水水温一般控制在,10-15℃(这里主要是夏季施工);参考通水流量前3d为1.5m3/h,3d以后为1.2m3/h,最后3天可以为10 m3/h;最大降温速率不能高于2℃/d。

二、地下室易渗水部位的处理

(一)地下室容易发生渗水的部位分析

电梯井、集水井等加深部位的深坑内;车库坡道部位与地下室的连接处;外墙预留孔底部以及预埋管密集交接区域;外墙对拉螺处;砼 冷缝、砼 漏振、漏浆等质量缺陷处;外墙板采用吊模上翻300mm即放止水钢板处。

(二)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这些容易发生渗漏水部位,我方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分别采用适当的措施加以防治:

2.1.对于电梯井、集水井等加深部位,在施工中由于基坑开挖深度最深,所以基坑的地下渗水及地表水包括雨水容易集中流入和汇集于加深部位,是基坑内降低地下水位的最薄弱环节如果排水处理不当时易导致砼 夹水浇筑和振捣,因此经常造成深坑的底板及四周坑壁的渗漏水。因此,对局部加深部位的地下水位的降水工作保证深坑渗漏水最合适的施工技术措施。本工程在坑内设有深井降水,对深井降水要作好深井在底板的止水工作,在底板砼 浇筑前在深井周边焊钢板环作为止水片。另外,砼 浇筑前的预埋套管设置、防水处理、密封以及套管内二次砼 封堵等一系列施工技术措施,以确保深坑砼 浇筑时无渗透水混入。

2.2.地下室底板与外墙板交接处的水平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带或者遇水膨胀止水条进行防渗漏处理,施工中的重点注意事项是作好钢板止水带或者膨胀止水条定位和固定工作;振捣止水带二侧的砼时,要做好先清除浮动石子,然后用水湿润,之后铺一层与砼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打素底,最后在浇筑该处的砼,整个过程必须连续,不能停留太长时间,注意穿墙螺杆固定必须牢固。

2.3.施工缝漏水:该部位是有横向施工缝和纵向施工缝区别,因为大体积地下室砼难免在施工过程留设施工缝后浇带等不能同时浇筑的区段;横向施工缝经过前述后,分两层分层振捣后一般不会渗水,而竖向施工缝浇筑完成后仍会有可能会渗水,原因是竖向施工缝支模时因为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工人支模质量意识淡薄、砼和易性差骨料大多集中在施工缝周围等等)导致跑浆,出现蜂窝麻面、漏筋等质量通病,故该部位支模时应采用钢模板施工。

由于是墙高出地板300~500吊模施工,所以吊模的下口浇灌砼 容易出现蜂窝空鼓,万一出现蜂窝空鼓一定要修补到位,避免此部分引起漏水。

地板与墙分二次浇灌的地板的防水与二次墙体的接口处,由于地板与墙体浇灌时间一般要间隔20天以上,施工中难免对接口处产生破坏,所以接口处出现漏洞产生漏水,因此必须加强成品保护。

2.4.墙根和底板交接处漏水:墙根和地面交界处及周边部分有潮湿、滴水现象,二者交界处有漏水点,分析其漏水原因,是由于振捣底板砼分层振捣时,前一层已振捣完的底板和墙根振捣不到位或者养护不到位,已经出现裂纹,而在上一层砼浇筑时有没有很好处理该事件,继续浇筑上层,另外,墙处砼一起浇捣,出现应力过大,散热不佳,并且养护不及时出现连环效应造成干裂引起渗漏。

因此,在振捣下部底板砼时,务必要分层浇筑,且在下层砼初凝前将上层砼浇筑完毕,在振捣时,尽量不要将振捣棒插到下层砼内,振捣要有一定距离,且振捣棒振幅距离应大于1.5倍的震动半径,避免已派捣完的底板和墙根砼再次受扰动;浇筑高墙根砼时在底板初凝前浇筑。

结束语

由于基础砼的水泥用量大(一般不少于260KG/M2),所以必须要控制好里表温差,及养护条件的工作。本文的初步研究表明,在现今商品砼施工下,水化热温升值已经基本超过50℃,因此,对于地下室放水砼的施工,一定要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了有效地控制,切实加强里表温差,降低温降速率,加强浇筑后的养护工作,以防止砼出现不可修复的裂纹

参考文献

1、杨文田. 防水混凝土的配制与施工要求[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1996,(02)

2、扬邦治. 防水混凝土的研究[J]. 铁道建筑, 1986,(05)

3、王勇. 地下室防水新技术与应用[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4、卢滨. 地下室防水施工与监理[J]. 广东建材, 2008,(01)

上一篇:暖通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