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广告对于建国前成都消费文化的建构

时间:2022-10-04 02:51:14

报纸广告对于建国前成都消费文化的建构

《新新新闻》是1921年9月1日创刊于成都的日报。1933年,成为四川省区内第一大报、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日报。该报创刊以来,极为重视报纸的广告和发行。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该报一度成为统治区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50年被成都市军管会新闻处代管停刊。①

总体说来,建国前成都本土报纸中,《新新新闻》是商业上最为成功的报纸。抗战时期,成都成为后方重镇,人口的激增等因素造成了大需求,刺激了成都经济。据1934年~1936年关于成都各行业占全市人口的一个调查中,从事商业者的比率达27%;娱乐、迷信和无职业者次之,达19.8%。②这反映出抗战以前的成都是以商业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虽然说消费社会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现象,但从《新新新闻》广告可看出,三四十年代成都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已萌芽,广告为其消费文化的生产提供了空间。

本文以1932年~1940年间1月、2月、3月、6月、12月的《新新新闻》作为样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考察彼时广告用何种叙事策略对消费文化意义的生产发挥作用。《新新新闻》日报一般是16个版面,广告和新闻各占半壁江山。 广告内容上,药品、书刊、招生、影讯、其他商业类广告及单位、个人的声明、启事等方面的广告都有。笔者将其分为商务广告、礼仪广告、文化广告、休闲娱乐广告、启事广告以及其他等6种。

商务广告与消费文化的建构

商务广告主要包括介绍物品广告、金融界广告及储蓄招股等、医生及药品的医药类广告、烟酒化妆品等在当时社会可看成奢侈品的广告。

20世纪初,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抵制洋货的爱国行动,尤其在30年代达到高潮,加之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使得以爱国为号召的国货广告开始大面积出现在报刊上。《新新新报》1932年3月1日第7版,用醒目的黑体字标明抗日运动中几种国货,花月牌固齿牙粉、面宫粉、玫瑰霜、美发霜、美颜素。1935年2月15日,刊登了“爱国、经济、美观――足下欲得以上三项的美满唯有到‘顺庆新嘉袜店’”。

药品广告也多见报端。一些精明的广告商不再单纯介绍某种药品的功效,开始侧重品牌,强调公司形象,并且引导消费者。如,1935年1月14日第8版,韦廉士医生药局刊登了系列广告。一则为治疗便秘、头疼、舌苔、口臭等疾病的药品广告――“清导丸”,“女子无才便是德,此种旧思想必须打倒而革新之”是其广告语。广告以女子思想进步为诉求点来介绍药品。民国时期,中国受到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开始追求思想进步,成为许多女子的理想。药品和思想进步联系起来,暗含了女子要思想进步,首要注重家政和卫生保健。广告刊登者已有一定之宗旨、长远之计划,不再只图眼前之利益。

礼仪广告与消费文化的建构

解放前,结婚并不办理结婚登记,也不领结婚证,有亲朋好友参加的结婚仪式就是对婚姻的见证。除此之外,还有一纸写有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庚帖。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年轻人对“八字”一说往往嗤之以鼻,因此他们选择了登报证婚的方式。一来可以通报亲友,二来可以留一个白纸黑字的结婚依据。在报上登载结婚广告,可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时尚。③

在报上刊登婚礼启事的广告,是身份、经济实力的象征,可作为炫耀财富、身份的一种方式。 1939年6月14日第12版,魏广义、关俊秀结婚启事:我俩承罗九章夫妇介绍,家长许可,于民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在蓉举行婚礼,际此抗战期间一切从简敬告亲友,恕未另柬。旁边一则订婚启事则为扶金华、高小仙订婚启事。此外,报上也刊登了少量的解除婚约和丧礼启事。

有关假日的礼节性问候的广告较为频繁,尤其是每年的1月1日。在广告版常刊登一些社会名流或者单位企业的问候。如1936年1月1日第4版,一则广告说:恭贺年喜,任鸿隽、胡蔗华鞠躬;恭贺年喜,孟寿椿、周太玄鞠躬;第7、8整版、14版整版有一些团体的问候,如:恭贺年喜,季甫医院、华西大药房同人鞠躬。类似于今天的企业形象广告,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娱乐广告与消费文化的建构

从消费的角度上看,看电影、戏剧是一种典型的休闲消费方式。民国十年(1921年),电影传到成都。当时的影院不是单一的播放影片的场所,而是具有多种娱乐因素休闲场所。在1932年~1940年间,笔者翻阅的报纸里,电影广告比比皆是,拿出其中一版全版刊登此类广告是常态,智育影院、大光明影院、昌宜影院等都是成都人熟知的影院。最初的影院广告往往就是节目预告。如1934年1月15日第16版:新片布露,联华公司最新言情巨片,阮玲玉黎莉莉主演除夕。这种预告的做法,积极主动地争取到潜在观众,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对于意识形态上的消费文化的建构而言,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刺激。而后的广告较之以前有极大的区别,如1939年1月14日第7版,其中一则广告为:嫦娥奔月(又名偷天换月,亦名暗里偷香),“嫦娥奔月”能使你飘飘欲仙如上广寒宫!“嫦娥奔月”能使你情趣盎然如赴瑶池宴!请看一九三八年下季最新型的歌舞!请看一九三八年下季最新型的恋爱!这则广告包含着飘飘欲仙、情趣盎然等官能享受的话语,为读者提供官能刺激和满足,仿佛在告诉你,幸福、快乐就在于感官的满足,消费电影是谓幸福。

相比而言,话剧、戏曲广告数量较少,多刊登在不显眼的位置,有“春熙大舞台”、“悦来大舞台”等戏院的折子戏广告。

文化广告与消费文化的建构

《新新新闻》里招生类、图书类广告较为丰富。抗战时期,大量的学术机构和大专院校迁移成都,成都华西坝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这一时期的广告中,商务广告明显减少,尤其在1939年以后,即使出现也多以申明启事的广告形式出现。而文化广告量却变化不大,多为书籍的介绍和学校的招生启事,形式比较单一。如1939年6月8日第1版:国立武汉大学附设机械专修科招生揭晓。

上海生活书店、世界书局、春熙书局经常在《新新新闻》刊登书刊信息。成都人对图书青睐有加,书籍涉及范围颇广,时事书籍居多,如《世界形势一览图》、《东北四省现势图》等,西学书籍以及学习英语、日语等语言类的书也颇多,这标志着成都普通市民在接受国外生活方式的同时,逐渐把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对文化交流也起到了普及作用。此外,贴近市民的通俗类读物也开始崭露头角,反映出大众文化的兴起。早期的书刊广告多为预告式的,诉诸实用的广告也较多。1937年6月25日增刊第2版,预告成都世界书局将发行《战时常识》、《防空常识》、《防毒常识》等书,配一幅插图,并反复强调非常时期、非常读物、人人必读。广告试图通过消费书籍,重新定义消费者的身份和消费的意义。如1932年3月1日,第12版的文化广告:中国第一军人抗日先锋爱国诸君不可不读――马占山将军血泪史。

结语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合谋的结果。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认为大众文化以科学技术为载体,利用各种传媒,使“文化”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工业生产的商品。广告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它以商品行销为目的大批量生产,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左右、诱惑和操纵,而且长时间地隐藏了意义、价值等内涵,对于消费文化意义的建构起着极大的作用。1932年~1940年间的《新新新闻》广告涉及多方面,而商务广告、礼仪广告、娱乐广告、文化广告等通过文字图片话语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样式的改变,建构了成都的消费文化空间。

注释:

①王伊洛:《〈新新新闻〉报史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张学君 张莉红:《成都城市史》,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

③天府早报,morning.省略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上一篇:院士对媒介的接触、评价与使用 下一篇:陕西报业的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