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兴起及其原因探索

时间:2022-10-04 02:35:24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兴起及其原因探索

[摘要]后WTO时代的到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发生着改变,通过并购进行的直接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运用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透析了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转变的原因。外资并购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应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增强国家竞争力。

[关键词]外资并购;投资诱发要素组合;国有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6-0065-04

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和“9・11”恐怖事件的冲击,2001年之后世界经济形势趋于恶化,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跨国并购和直接投资呈下降趋势。2004年开始,国际直接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跨国并购也水涨船高。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投资额分别达到3810亿美元、7160亿美元和8805亿美元,分别占当年直接投资流入总额的58.8%、78.2%和73.4%,初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吸引新建投资,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并购方式在我国还很少采用。这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同拉美、中东和东南亚国家等发展中和转型国家比也有明显的差距。1996年~2001年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发达国家并购投资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基本在85%以上,而拉美国家平均在49.9%,中东国家平均为37.8%,东南亚国家平均为21.4%,而我国平均为4.48%,可以说我国并没有融入到世界经济的主流中。表1显示我国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占直接投资的比重,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并购活动在我国发展缓慢。而2003年开始,虽然此次全球并购浪潮已降温,但跨国公司并购在我国FDI流入额中的比例不降反升,2004年~2006年该比例分别11.16%、11.40%和9.68%,反映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的转变趋势,即加强了跨国并购活动。

最近几年,一系列的外资并购活动令人应接不暇。表2归纳了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比较典型的十大个案。

面对外资并购的火热势头,一些担忧、反对之声也逐渐响起。有评论指出国外企业搞并购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斩首”式的收购国有龙头企业,会实现对整个市场的控制,经济安全将受到影响。对此应从理性、客观、冷静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一、当前外资在华并购的特点

总结近年来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可以得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并购对象集中于三大类行业

外资并购偏好三种行业:垄断型行业、幼稚型行业和开放度高的行业。(1)垄断型行业包括那些相对封闭和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电力、航空、港口等。这些行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一旦政策限制逐步打破,这些行业必然是外资最希望进入的行业。(2)幼稚型行业是那些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并且其市场前景非常有潜力的行业,如汽车、精密机械、电子、医药、石化等。在这些行业外资的资金、研发、管理、销售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国内企业与其实力相差悬殊,外资更容易占领市场。(3)开放度高的行业包括一些限制少、进入壁垒低的行业,如大型超市、食品餐饮、普通制造业。在竞争行业中的并购,外资看重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外资通常会选择规模较大,具有良好品牌和销售网络且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为并购目标。

(二)并购重点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此次并购热潮中,外资倾向于收购那些业绩良好的骨干国企。一些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预期年收益率必须高于15%。外资并购在“三必须”的指导下大肆进入我国的机械、银行、钢铁、水泥、食品等行业。比如上文提到的美国国际煤机集团独资收购了鸡西煤机和佳木斯煤机,而被收购方是我国煤机行业龙头企业,最大的采煤机研发中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40%;被凯雷收购85%股权的徐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西门子收购了锦西化机70%的股权,而后者在和合资前利润率高达30%~40%(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左右)。世界第一大啤酒集团美国安海斯(简称AB)持有哈啤全部股份的99.91%,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收购雪津啤酒公司100%的股权[2]……外资并购如此来势汹汹,其通过对龙头企业的控制,而旨在占领甚至垄断该行业的市场,所以有人也称之为“斩首式”并购。

(三)并购单比交易规模可观,过亿美元的项目屡见不鲜

《世界投资报告》将金额达到10亿美元的交易列为大型的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跨国并购中,单个并购的规模呈扩大趋势。1998年德国戴姆勒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以393亿美元的股票价值实现合并,创造了工业跨国并购记录。我国目前并购的单比交易中属于大型并购的案例不多,但规模可观且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比较大宗的并购案,如中移动香港以103亿美元将8省市移动网络揽入旗下;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的财团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权,此项收购耗资31亿美元;汇丰银行以17.47亿美元入股交通银行,占该行增资扩股后19.9%。凯雷集团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 案值达3.75亿美元;除了这些大案,包括消费品行业在内的大部分并购案的案值都在1亿美元以上。

(四)国际私募投资基金在并购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截至2006年11月,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投资规模已达117.73亿美元,全球私募资本已经盯上了中国市场。在机械装备业,凯雷入股行业领航者徐工;在食品业,高盛、鼎晖已相继进驻行业第一和第二大公司双汇和雨润食品;在水泥业,IFC与摩根士丹利已共同向龙头企业海螺水泥注资数亿元人民币;在日用品业,欧洲私人资本PAG已杠杆收购国内最大的婴儿用品公司――好孩子。此外,分时传媒、蒙牛等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同样能找到国际私募基金的身影。私募基金倾向于在相对较短的使劲内持有股权,其活动更加类似于证券投资,是一个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国际私募基金的进入,可以带动区域的总体热度,加速区域内的交易与总体活跃度。他们以投资的眼光,替投资人“以钱赚钱”,并且可以助推产业内的“物竞天择”。

二、跨国公司掀起在华并购热潮的原因

一项并购交易能够达成,双方必定都有需求,那么就可以从交易主体的角度,即跨国公司和国内政府、企业两个方面来解释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盛行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方面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投资都是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组合作用的结果。直接诱发要素包括投资国或东道国拥有的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及信息等生产要素。间接诱发要素指政策和环境要素,包括鼓励性投资政策、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东道国软、硬投资环境。外资在我国的并购活动就是这样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直接诱发因素

跨国公司并购的直接目的在于利用、保持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可以将自己在资金、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并购在东道国得以延伸。通过并购减少竞争者的数量,相对提高行业集中程度和企业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率。通过并购的方式可以迅速扩大规模,产品的单位成本也就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扩大而逐渐降低。尤其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研发费用越来越高的双重压力下,可以利用技术的边际使用成本为零的特点,来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并购的直接目的还包括创造新的优势,即将自己的垄断优势同东道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优势。中国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许多主要的工业品在全球制造业比例明显提高,家用冰箱、电视机、移动电话、水泥、钢铁等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迹象日益明显。一些龙头企业不但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还拥有跨国公司十分看中的分销网络和客户资源,这些都是跨国公司通过新建方式不可能得到的优势。另外,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瑞典、日本、韩国、墨西哥、印度的制造业工资水平分别是我国的47.8倍、35.6倍、29.9倍、12.9倍和7.8倍①,这说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客观地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比而言也十分低下(是美国的3.7%,日本的3.5%,韩国的6.2%),这使得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实际上与其他国家的水平差不多。但如跨国公司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地作用于生产,则处于较低水平的生产率会很容易得到大幅提升,其幅度可抵消缓慢增长劳动力工资的速度,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也有较大的下降空间,这样跨国公司就产生了新的优势,即成本优势。

2.间接诱发因素

我国政治稳定,近年来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增长,强劲的增长势头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随着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现实的巨大的市场也成为跨国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其挽救全球市场的战略点。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市场更加开放,政策更加透明公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大量的资金涌入。在这里要着重谈谈近年来我国在引资政策方面的放宽对外资并购的诱发作用。

我国最近几年对外资并购的态度从“禁止”、“限制”走向“允许”、“放开”、“规范”,这使得在全球跨国并购速度减慢的背景下,发生在我国的跨国并购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了许多旧目录下“限制”、“禁止”进入的行业的规定,其主要集中于汽车、金融、公共事业等行业。同年我国还颁布了《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暂行规定》,将跨国公司并购与国有企业改革联系起来,允许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股权重组。2003年国家几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触及到了一些核心问题,如资产定价问题,支付问题和有关反垄断问题,试图为具体的操作提供更多的依据。2004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外资并购的范围更加广阔,一些加入WTO承诺开放的产业都开始允许外资并购了,如金融、保险、证券、零售、化工医药、铁路和公路运输、电信服务、汽车制造、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这些宽松政策的出台,与近年来外资并购的规模和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国内政府和企业方面

目前我国引进外资的数量问题已不再是重点,政府更加关注如何使外资很好地为国内经济服务的问题,换句话说,政策导向从以前的“吸引外资”阶段转向“挑选和利用外资”阶段。利用外资对国内企业并购这种手段,可有助于以下问题的改善。

1.外资并购为国企改革提供新途径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战略调整,要选择一种有进有退的“双线式”改革的路径。一方面,加强国有经济在关键性领域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在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要采取收缩、退出战略。通过引进外资对竞争领域国有企业的并购可以解决国企改革中投资者缺位问题。当前我国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重组改革并不是一件易事。一个严重的困难是缺乏有能力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非国有投资者。中国目前拥有国有企业近40万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至少需要资金4万亿元[3]。面对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要使其产权结构多元化,国内非国有投资者能力明显不足,跨国资本则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及一流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国内非国有投资者实力不足所造成的国有资产退出的障碍。跨国公司的参股使产权结构更合理,使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发生真实的变化。与企业内部过去单纯的投入技改资金相比,外资的加入能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更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效率,提高存量资产的质量,实现现代企业制度。从国际上其他转型国家的经验来看,跨国公司已经普遍地参与到转型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去,并购和重组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比如1987年~1999年期间,有跨国公司参与的世界最大的50个国有企业重组项目中,发展中国家占了一半以上(27个)[4]。目前,跨国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资源重组,这为中国引进优质的外国资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解决产业内重复建设和竞争不足问题

外资并购对国内产业结构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过度竞争、存在重复建设的行业,有助于减少厂家的数量,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对垄断行业,外资进入将有助于增加厂家的数量,使市场更趋于竞争状态,提高效率,减少不合理的产业集中度。

具体来说,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中的许多行业出现较大比例的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2005年年底,我国钢铁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已过剩产能和潜在过剩产能合计2.7亿吨;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合计过剩1.3亿吨;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合计过剩1,220万辆[5]。另外许多部门的产业集中度低下,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以钢铁业为例,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生产集中度还很低,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由(图1)计算出的2000年~2006年钢铁生产集中度CR4(钢铁产业四大厂商生产集中度)指标的均值约为23.4%;而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的钢铁工业集中度CR4以2004年的为例:巴西99.0%,韩国88.3%,日本73.2%,印度67.7%,美国61.1%,俄罗斯69.2%[6]。如果外商仅仅在我国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就相当于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加重了重复建设问题和生产集中度低的问题。采用并购方式,一般仅是所有权变更和技术改造型的投资,所以能有效解决重复建设和过剩的问题,降低甚至消除行业的退出壁垒,淘汰抵消的生产设备,加大行业的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节约经济资源。

另一方面,允许外资进入金融、电信、电力、航空、港口等相对封闭和垄断性行业,将增加企业数目,降低过高的市场集中度,加剧行业内竞争,打破价格垄断,使其效率提高,消费者也可以从中受益。所以,外资并购行为通过减少重复建设和打破垄断两方面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

3.技术的外溢效应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与独资的方式相比,合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更明显。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的方式与国内企业合资是学习和利用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有效途径。外资为了将自己的技术优势同中国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以占领竞争不断激烈的中国市场,就势必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与国内企业的合并与合作,这些先进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渐渐被我方所掌握,甚至可以指导上下游企业,带动其技术进步。同时由于外资的进入,打破了市场原有的均衡,也迫使该行业的其他公司采取行动保护市场份额,他们也倾向于采取与外国公司相似的生产技术,这就是竞争效应。如在电梯业,我国企业先后与瑞士迅达、美国奥的斯、日本三菱和日立分别在北京、天津和广州建立四个合资企业。10年间,中国电梯行业在技术上进步了30年,产业规模和产量提高了几百倍。在这四家企业迅速发展同时,在技术示范效应的作用下,有100多家小电梯企业也还在发展,仅有很少部分的高级电梯需要进口。随着外资进入我国的经济各领域,其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将有利于我们技术换代和后发优势的发挥,从而起到提升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作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摆脱我国在产业分工中的低端地位,走出依靠高能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注 释]

①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国栋,陈丽珍.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5,(9):77-81.

[2]罗汉春.外资并购高峰突现[J].中国外资,2006,(7):6-9.

[3]王洛林.2003-2004中国外商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8.

[4]丁继平.跨国并购催熟国企改革[J].中国外资,2004,(1):30-31.

[5]袁钢明.中国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3):6-9.

[6]徐康宁,韩 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兼评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6,(2):37-44.

The Emerging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A in China and Its Reasons

Zhu Hua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116000, China)

Abstract:The “late WTO era” witnesses the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profound investment changings in China.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re increasingly used as a mea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is article applies to the theory of inductive factors combination of investment to further tap into the reasons of the changeings in entry mode of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both sides of th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company. Foreign capital’s M&A can help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it is high time to enhance the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by making use of the global resources.

Key words: foreign capital’s M&A; inductive factors combination of investm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上一篇: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实证研究:1980~2006 下一篇: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之影响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