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构筑“精神上的童年”

时间:2022-10-04 02:10:14

儿童阅读:构筑“精神上的童年”

【关键词】阅读;儿童;“精神上的童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63-02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曾经说过:“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上的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故乡。”其实,人也应该有两个童年,一个是现实生理上的童年,一个是精神上的童年。精神上的童年,犹如“精神上的故乡”,需要用阅读来打造,需要在文字中体验。阅读的意义在于不断丰富个人经验。在阅读中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

一、需要明确“读什么”

书籍,可以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涂抹上斑斓的色彩。因为,书籍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推进儿童阅读的过程中,“读什么书”一直是很多老师,以及许多家长非常纠结的问题。但是,我们与其“千万次地叩问”读什么书,不如先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儿童阅读,“读起来”永远比“读什么”更为重要,让孩子们在海量阅读中形成阅读自觉,在阅读自觉形成的基础上再去寻找自己阅读的方向。

在用书籍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兴趣浓,趣味正”的阅读品位是我们行为的归宿。在起步阶段,过分关注“读什么”,不仅可能制约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更容易让“趣味正”这一目标成为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先博览群书以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后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积淀其醇正的阅读趣味,“让阅读如呼吸般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方式”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当然,不明确“读什么书”,不代表儿童阅读可以“牧羊式”发展。在孩子们博览群书、培养兴趣的自由阅读阶段,自然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的基本规律。因此,在低幼阶段,我们倡导孩子们更多地阅读图画书,以让他们在图与文的互补中轻松阅读,在轻松曼妙的阅读过程中唤醒孩子们的阅读因子。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孩子们识字量的增多,我们要逐步引导他们从纯粹的读图世界中走出来,以免陷入“浅阅读”状态。在网络越加遍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无思维阅读”――喜欢读图,读视频,却不喜欢阅读静止的文字。曾有人不无担忧地说:“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阅读的时候,我们却同时面临着泛滥成灾的、无意义的、劣质的、蛊惑人心的、可能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会使人堕落的书籍。”所以,让孩子们在书本中寻找生活中没有的童年生活,构筑他们“精神上的童年”,作为老师,包括家长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在成长的旅途中,用书籍去拓宽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外延,书本世界有多大,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就有多大;用书本去丰富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内涵,书本内容有多精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就有多精彩。

二、需要明白“怎么读”

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即使同一个人阅读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候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怎么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在利用书籍构筑儿童“精神上的童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基于儿童,着眼一生”的观念,不缺位,也不越位,与儿童一起,用阅读的方式静静生长。

1.摒弃两种阅读。

功利化阅读。阅读已经不再是一个冷僻的话题,“阅读第一”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认同。但是,儿童阅读中“功利化阅读”现象仍然存在。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大量阅读数学绘本,阅读拼音读本;小学生把《作文选》作为最重要的课外读物。其实,阅读实在不能只为了知识而存在。在大数据中找到“属于我的数据”,这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在文字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身影,产生心灵的碰撞,这是书籍对人生命成长的“反刍”。摒弃唯知识吸收的功利化阅读,构筑孩子们“精神上的童年”才可能落地生根。

快餐式阅读。互联网助推我们的生活,但互联网也扰乱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严重干扰了孩子们的阅读生活。在“视觉文学”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更喜欢短平快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即使是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他们似乎也习惯了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虽然读出了声音,但看到的可能只有情节。因此,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还沉湎于漫画书的故事情节之中,阅读既没有让他们意气平和,也难以让他们在书籍的文字之中构筑“精神上的童年”。

2.倡导两种方式。

把我放进去。儿童阅读,我们更加倡导“把我放进去”的阅读。“把我放进去”的阅读,就是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角色”,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歌同泣。杨绛先生说:“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故事中的主角,才能在故事情节处产生共振与共鸣,才能让书中的世界“移植”进自己的生活世界,成为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对《爆笑校园》爱不释手,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把书中的校园生活当作了自己的校园生活。步入高年级的很多女生,更加喜欢曹文轩笔下的纯美小说:《草房子》中,少男少女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搏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文字中漫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书中的“那一个”,他们的童年世界当然不会没有味道。

把书读开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读大部头的书,甚至阅读“系列丛书”,做名副其实的“读书人”。构筑“精神上的童年”,不会一“篇”见影,也不可能一“本”奏效。整本书,大部头的书,特别是“系列丛书”,更具有故事性,情节更加起伏跌宕,从“精神童年”构建的角度来说,把书读开去,更利于孩子们置身文本之中,以丰富孩子们波澜不惊,甚至一成不变的常态生活,让他们的童年世界更具有“故事性”。周国平说:“这是一个无趣的时代,孩子们满脸沧桑,从早到晚被关在校内的教室里和校外的屋中做无穷的功课。”无趣的时代,需要有趣地生活。孩子们更是如此,让他们用阅读改变自己的无趣生活,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阅读的趣味,就是在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

把我放进去,书本世界才会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世界。把书读开去,孩子们精神的基座才会更加坚实。

3.善待电子阅读。

电子阅读从来不是魔鬼,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它更方便了我们的阅读生活。过去,我们带着一本书去旅行;今天,对热爱读书的人而言,一部手机就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随时随地,任其翻阅。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电子阅读实在是一把“双刃剑”。电子阅读,让知识来得更加便捷。但是,“如何获得”与“获得什么”同样重要。儿童阅读不能“赶路”,孩子们需要以“感受路”的态度经历阅读的历程。因此,电子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与文字之间的一道屏障,让孩子们失去了体验文字清香的可能。在构筑儿童“精神上的童年”的过程中,我们不排斥电子阅读,但我们更呼唤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纸质书籍,让孩子们嗅着书香成长。

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童年正是读书时,文字中间有童年。让孩子们在静静的文字中徜徉,让孩子们在淡淡的墨香中呼吸,唯有如此,他们“现实生理上的童年”才不会孤寂,他们“精神上的童年”才可能如花般绽放。

(作者单位:南京市大厂实验幼儿园;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上一篇:因学而教以教促学 下一篇:狠抓网点转型升级重塑农信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