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04 12:33:24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现状分析

内容摘要:我国特有的二元结构体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使得在他们城市中无法“扎根”;“回归农村”却又因身份认同、社会角色以及农村生活方式的无法适应,使他们不愿“回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已成为社会的重大难题。应多措并举,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使他们不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适应性 城市 乡村

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那些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具有农村户籍而在城市生活的农村劳动者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于农村,但对农村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对农业生产也不熟悉;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并不拥有城市户籍,也不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各种待遇。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新生性,有文化、适应能力强、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时代性,他们熟悉现代化信息手段、追求现代性和现代化、在各种文化冲击中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又同时具有农民性和工人性,他们生长在农村,身上烙有农民的特质,同时,他们除了身份外与城市工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也渴望能享受到城市工人一样的待遇,而且为此他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和争取。

社会适应性。“适应性”一词最早起源于生物学,是指生物自身的结构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一种能力。社会适应性主要指个体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做出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能力。这种适应性是个体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与周围环境进行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付光伟,2007)。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和乡村的适应性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社会适应性困境,即在流出地农村和流入地城市间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不适应性。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城市,希望能在城市中“扎根”。新生代农民工中许多人到城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能圆自己的“城市梦”,但由于社会制度、自身能力以及生活方式等使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生长在农村,“回归农村”亦非简单之事。新生代农民工虽说生长在农村但由于父母的溺爱,大部分人对农业并不熟悉,再加上农村生活方式单调落后、农业生产辛苦收入不多、农村娱乐设施较少甚至没有,这些与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繁华热闹的生活相比,使他们从内心排斥回归农村。但在城市奋斗毫无结果之后,许多人又面临着不得不回归农村的无奈选择。最终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城市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会不自觉地想念农村,于是就缩回农村,暂时的休息调整一下;在农村短暂停留之后又会想念城市的美好时光,于是再次踏上进城之旅。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和乡村的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性问题产生原因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着盲目的流动性。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他们由农村流入城市,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仔细考虑,而是出于跟潮流、追时尚的思想。这种盲目性流动使得他们对适应城市缺乏相应的准备,因而难以适应城市。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存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很难留在城市,最终在城市和乡村之间都发生了社会适应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们并不具有城市户籍,因而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保险等公共服务,也无法和城市工人一样享受同样的劳动待遇和劳动权利。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他们梦想的实现,因而造成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对于生长的农村他们根本不熟悉,他们不想再回到农村,因而在内心他们排斥农村,农村对他们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无法适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习惯和交友方式使他们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虽说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但他们毕竟是在农村长大的,因而他们形成的生活方式具有农村的独特特征,这与那些在城市长大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交友上,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交友范围非常狭窄一般仅限于自己的老乡或工友。

(二)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问题产生原因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落脚之处,很难真正的走进城市生活中。既然在城市中难以“扎根”何不“回归”农村?其实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无法“扎根”,在农村也同样产生了“回归难”的问题。

1.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顺利“回归”。农村社会特有的文化和心理,使得农村的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一个人如果对这些生活方式没有缺乏有效的内化,那么他也是很难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虽说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农村生长的,但由于他们在农村的早期社会化并不完全,所以,对于农村生活他们缺乏应有的体验。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又是在城市进行的,一旦他们回到农村就会发现农村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已无法对接。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就出现了:城市无法“扎根”,农村又无法“回归”的尴尬局面。

2.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原因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顺利“回归”。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们不同,他们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理想。因此,他们不甘心安于在农村的生活。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并没有接受完整的社会化,所以他们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并不熟悉,而且还从内心产生抵触心理,这也使得他们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与农村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顺利“回归”。

3.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知模糊也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回归”的重要原因。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存在模糊,即他们不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也不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这种认知模糊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扎根”城市还是“回归”农村之间摇摆不定。毕竟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记忆中已逐步淡忘,“回归农村”也就意味着再次社会化(潘华,2010)。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一)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1.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的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了城市与农村的极大不公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制度也带有极大的歧视性,这是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城市社会适应性的主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就必须改革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以制度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待遇等方面的基本权益。长期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已严重束缚和限制了社会的发展。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如没有城市户籍,许多工厂在招工时会以户籍来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入,由于没有城市户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也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的差异。 近几年虽然政府对城市与农村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所以,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可以从建立平等的福利待遇、劳动就业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入手,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在福利、就业保障和社会参与上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消除“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尽快的融入城市生活,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维护社会的稳定。

2.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问题的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标准在不断的提高,虽说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但与城市工人相比其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技能的缺乏既限制了其自身在城市的适应性,也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企业应对工人进行在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工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进行相关的技能鉴定或定级考核,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其次,在进行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再次,我国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因此,对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观点和看法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政府和媒体应当对新生代农民工多做一些实事求是的正面报道,引导市民对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便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尽快的克服城市适应性问题,从而能尽快的融入城市。

3.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素质不高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虽说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总体素质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身体、专业等素质对于解决他们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一样工作在最艰苦、最繁重的第一线,因而在许多事故中受伤的多是农民工,所以,应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树立“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意识。二是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只有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三是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会正确的看待困难与压力,学会正确的调试心理。

(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1.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乡村生活的再社会化。新生代农民工在乡村的不适应性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农村、农业的不熟悉,因此,乡村生活的再社会化有助于减缓和消除他们的这种不适应性。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转变角色。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会产生乡村不适应性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总是喜欢将自己定位在城市中的角色,所以在乡村总觉得别扭,因此,应当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会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农民身份,积极的转换角色,从心理上接受、容纳乡村生活。其次,新生代农民工虽生长在农村但对于农村与农业并不熟悉,因此,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压力和抵抗情绪,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他们在农村进行再社会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必然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经历,为他们在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他们能从心里愿意接受再社会化,许多乡村适应性问题就会得到顺利的解决。

2.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不愿回归农村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既缺少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也缺乏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要想新生代农民工从内心接受农村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因素。首先,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农村基础教育、医疗保障、娱乐设施等资源严重不足,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应积极加大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村容、村风、村貌,使农民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其次,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是农村生活的主要依靠,提高农业的生产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升农业的产业结构,从而使农村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依靠的“根”。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制度的存在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的存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扎根”实非容易之事;由于身份认同、社会角色转变以及生活习惯已与农村产生隔阂,“回归农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又谈何容易。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问题使得他们“扎根”不易“回归”也难,最终成了游弋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研究,积极解决他们的适应性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农村农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光伟.另一种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会适应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

2.潘华,卓瑛.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变奏: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行为研究[J].兰州学刊,2010(5)

上一篇:城乡收入差距的条件概率分析 下一篇:谈大都市地区经济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