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虢国墓地列鼎制度

时间:2022-10-04 12:28:21

浅谈虢国墓地列鼎制度

【摘 要】鼎,原本只是一种陶制的日常生活用器,用以满足农耕社会先民们的烹饪之需。进入礼制社会后,鼎逐渐成为贵族们身份等级的象征,体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同时,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礼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关键词】虢国墓地 列鼎 等级制度

虢国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姬姓封国,开国国君为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虢国原分封在陕西宝鸡,西周晚期,东迁到三门峡一带,建都上阳(今市区李家窑附近)。公元前655年,被晋国采用"假虞灭虢 "之计所灭。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至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已发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90年掘的虢季和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虢国墓地也在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4月,虢国墓地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主要是以礼器为主。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战征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可分为四大类:食器、酒器器和乐器。而作为青铜礼器之首的就是鼎。

鼎,是中国历史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之一,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中原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鼎就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西周时期建立了严格规范的列鼎制度,用以标示身份等级。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芽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期用鼎制度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用鼎制度最为盛行。初期,用鼎的数量与墓主人的身份是一致的。《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中晚期,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社会的改革,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周初大臣周公姬旦受周王委派为了对奴隶主贵族“明尊卑,别上下”而“制礼作乐,以治天下”,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礼仪典制,规定贵族们在祭祀、礼聘、宴飨等重要礼仪场合,根据其身份、地位的高低使用不同数量的鼎。按照这一严格制度,天子使用形制、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九鼎,诸侯使用七鼎,大夫使用五鼎,元士使用三鼎,分别盛放太牢(牛、羊、豕、鱼、腊、肠、肤)和少牢不同肉食。超越级别多使用者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要加以惩处。一般而言,生前使用多少鼎,死了以后也随葬多少鼎。虢国贵族严格遵守《周礼》规定,根据出土鼎的多少,虢国墓地等级可分为六等,即国君、太子、大夫和国君夫人、士和贵族夫人、士、平民。

虢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鼎,以三足列鼎为主。在虢国博物馆《国宝撷英》展厅内展出了一套M2011号太子墓出土的一套七鼎组成的波曲纹列鼎。口微敛,折沿,方唇,立耳,半圆球状腹略鼓,底较平,蹄形粗矮足,足内侧内凹,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波曲纹。耳部饰重环纹。虢国墓地20世纪90年代出土了三套由七鼎构成的列鼎,另外两套都是在国君墓葬中出土的,七鼎体现的是相当诸侯一级的级别。《梁姬风韵》展厅中展出的是国君虢季夫人梁姬墓葬中出土的五个列鼎,五个垂鳞纹列鼎,口稍敛,折沿,立耳,半球状圆腹,粗矮蹄形足,腹部饰垂鳞纹。梁姬是国君的夫人享用卿大夫级别。从形制上来看,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鼎主要是立耳折沿鼎、圆底垂腹、足多为兽蹄形,不同的就是纹饰有所变化,主要以波曲纹、垂鳞纹、窃曲纹等为主。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确凿证明了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毋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后来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青铜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虢国墓地出土的大量青铜鼎,反映出周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礼制观念,也体现出虢国青铜铸造技术的发达,是虢国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为研究我国西周时期青铜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

参考文献:

[1]《鼎》世界知识出版社

[2]《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大象出版社

[3]《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三门峡虢国墓》中国文物出版社

上一篇:浅议初中英语参与式教学有感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