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业倦怠原因探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04 12:12:29

大学生学业倦怠原因探析及对策

摘 要 学习倦怠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而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本文着重就成因、影响因素、对策进行了讨论。预防或缓解大学生学业倦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角度同时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业倦怠 归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学业倦怠存在及现状

学业倦怠是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学生伴随于长时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处于学业倦怠状态的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典型症状表现有:情绪衰竭,即处于学业倦怠状态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对学习冷漠、悲观,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疲劳、嗜睡,容忍度低、性急易怒、沮丧无助,神经质或被其它更为极端的心理病态所困扰。非人性化,即用非人性化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拒绝接纳教师,不尊重教师,将教师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蔑视性的称谓称呼教师,从而对自己的学业失败进行合理化归因。不仅如此,对同学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不好,矛盾增多,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可能采取一些冒失行为,甚至出现伤人毁物、自伤或自杀,来打破长期以来的单调生活。低成就感,即学生在学业上的低成就感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觉得学学课程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常有空虚无聊感;二是,学生感到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更大进步,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时,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学业倦怠的前两种症状结合在一起时,学生就会丧失理想和学习动机,通过减少心理上的投入来抗拒改变,这时失败就会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习得性无助。处于学业倦怠状态下的学生,逃课率和暴力行为的发生频度都远远大于正常状态的学生,不仅个人生活质量差,而且给学校的学风、校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个人成才、学校的健康发展甚至国家的人才发展。

我国学者认为,当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惧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据一项调查表明,高校中大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一些公共课的逃课率甚至达到50%以上。在一些高校,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厌学的学生比例高达40%,还有一些学生退出了大学校园。并且国内众多关于大学生学习问题的调查结果均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学业倦怠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学业倦怠程度偏高,不同专业、年级、性别以及录取方式在大学生学业倦怠上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徐欣颖在调查中发现,性别、年级、专业并没有导致学业倦怠方面的显著性不同,反而提到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递增之势。同时,有人提出认知风格对学业倦怠有所影响。另外,社会支持和学业效能感对学业倦怠也有影响,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而且还通过学业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倦怠,学业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间起着中介变量的作用。曾友玲提到家庭背景的贫富差距也是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

2学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2.1客观因素

2.1.1学习任务超负荷

为了适应社会竞争,一方面,学校不断增加学习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认识到社会对人才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也给自身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大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当前的重荷,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学生身份的偏差,最终引发各种身心问题。

2.1.2管理和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方法倾向于把学生看成是一种“黑箱”,采用灌输模式,没有创新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更没有让学生独立学习的环境。在管理和教学方法上都显得过于刻板,缺乏创新和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决策中也没有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问题解决,这使学生对过度教学缺乏控制感,从而导致对学校政策的反感,对学校的归属感降低,最终导致对学习的厌倦。

2.1.3人际关系失调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失调是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同学、老师的冲突都会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态度和自我评价。在人际冲突中体验到挫折、失望、沮丧、厌恶等情绪,也可能导致逃避学习的行为。另外,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也减少了社会对自己的支持。

2.1.4家庭期望、学校要求和学生自身追求三者冲突

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期望,许多学生害怕不能达到家庭要求而受到批评,而倍感压力。在校学生,一方面,不得不遵守学校要求;另一方面,对这些要求感到害怕甚至反感,这种冲突也让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有了自己的追求,这些追求与家庭期望及学校要求可能发生冲突,导致学生陷入迷茫中,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这种混沌状态也使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2.1.5缺乏必要的支持

研究表明,学业倦怠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对学生的过度要求,同时学校又缺乏必要的支持机制。在大部分高校,一方面,学校无视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需要对学生有过多的要求;另一方面,却没有建立较完善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支持机制,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资源的支持,对学生课程选择指导的支持,对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行为缺乏支持。学生在遇到困难或心理困扰时也难以得到及时的支持。

2.2主观因素

2.2.1学习动机不强

所谓学习动机,指的是学生个体内部促使他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过程。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可以归为两类:外加动机与内在动机。部分大学生在这两方面均有所欠缺,因而导致生活懒散,学业倦怠。(1)考大学的偏差导致内在动机减弱。部分大学生考大学仅仅是处于学校、父母的压力,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不愿意为学习付出努力,当然也很难取得成果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学校奖励机制薄弱导致外加动机不足。对于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利用奖惩手段引导他们的外加动机,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学习。然而,据了解,大部分学校设置的奖学金种类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一学期评一次,再加上名额有限或者奖金数目过小,无法有效唤起大学生学习的热情。

2.2.2竞争意识薄弱

关于竞争意识,调查发现本科生不如高中生。大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就等着毕业那天领取文凭,认为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就是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对于四年的学习生活并没有详细的规划和目标。高中生拼命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一旦进入大学,能在学校安逸的生活就已经心满意足。这种学习上的散打状态导致丧失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引起学业倦怠。其次,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高中生,属于自主性学习。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所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大量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高。另有部分学生空有计划,但是不能将计划付诸实施,让惰性成为生活的主导,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无序的时间管理和无力的自我管理,导致了对学习的懈怠,久而久之形成学业倦怠。同时外界存在大量诱惑,有些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经不住诱惑,染上网瘾等恶习。

3干预学业倦怠的对策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象客观存在,为了很好地预防与缓解学业倦怠,国家、社会、学校要齐心协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学生自己也要注意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的调适。

3.1学校管理方面

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崇高感和被净化了的自我超越感,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校园文化应随着社会的脚步,将专业、伦理、正义、创意等特质重整融合于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在一起,接受新世纪的挑战,承受社会变迁的压力,在新社会里找到新的定位,赢得社会的尊重。尽可能允许大学生按兴趣选择专业,增加教学、授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如何去学习。建立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监护系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内部全员参与的自助与互助机制,帮助学生有效地疏导压力,防止倦怠。

3.2学生自我管理方面

3.2.1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大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学习的价值所在,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渴求;深化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辅导员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排除干扰,找到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

3.2.2转变学习观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终身学习成为 21 世纪的生存理念。大学生决不能把本科学位证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励志长远深造。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真正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态度决定一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摆脱学业倦怠的关键。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目的。优化人际关系,学习并掌握合理的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同伴支持。注重心理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自信、客观、理智、开放、创新等优良性格,增强自我调适的能力。除提高整体心理素质外,也应习得一些应对压力的简单方法,如参加体育锻炼、培养文艺爱好、掌握放松技巧等。

3.3家庭支持方面

家庭成员素质高低和家庭环境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行为异常。针对大学生的家庭因素而言,要鼓励家长对子女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并且,当他们在学业上获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变,从而避免良好的学习状态被物化的社会所侵蚀。

3.4社会支持方面

和谐的社会本身有利于成员的心理成长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社会应大力肯定“知识就是力量”的精神追求,在学校周边环境中,所有不符合规定的娱乐场所都应该取谛。学校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纯净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社会要积极响应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创造公平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公平就业。比如,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摒除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应届生歧视,这样大学生就不必担心毕业后因工作经验缺乏而找不到工作,就会减少上学期间兼职实习的比例,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坐下来学习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2] 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3] 孙爱玲.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4] 金丽娟,侯中红等.大学生学业倦怠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10).

[5] 徐欣颖.大学生学业倦怠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辅导,2010(17).

[6] 许有云.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应对风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

[7] 任春华.大学生社会支持、学习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池州学院学报,2010(6).

[8] 曾友玲.解读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倦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好老年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日本远程办公的发展对女性劳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