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搭起学生心灵的桥梁

时间:2022-10-04 09:52:49

在语文教学中搭起学生心灵的桥梁

内容摘要: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渠道,其中,初中语文课课时多,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切中语言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H.0)曾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一再强调健康是指:“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健康,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家庭问题的尖锐化,一项对我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达12.97%。据加拿大、日本的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的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缺陷问题等。

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目前,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辅导,其必要性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渠道,除正常的心理训练与心理疏导,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和谐的集体氛围熏陶学生等办法外,在诸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其中,初中语文课课时多,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有利因素,切中语言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教书育人两不误。

一.深入挖掘文本内核,滋润学生干涸心田

语文课不能完全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文本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随处可见,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挖掘出这些有利因素,找出其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点,作为语文教学的情意目标,就能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体验到了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让学生明白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人生至理;列子的《愚公移山》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胜利将会是属于他们的;《傅雷家书两则》则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心灵的平衡,并在取得巨大成功时,仍保持谦逊,继续努力攀登高峰……

克雷说:“读书能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初中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而仅仅依靠教材非常有限的内容是远远不虻摹R虼耍课余时间,我精心挑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再组织学生在班级组建图书角与读书兴趣小组,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努力让学生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者神游一处胜景,书中的世界是那样的美丽神奇,那样的令人留连忘返……“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一个阶段的大力推行,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有了大幅的增长,阅读积累一多,思想境界也自然而然地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二.营造和谐民主课堂,展现学生真我风采

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乐观开朗的心情,能让学生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搏击风浪;而郁郁寡欢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美好情感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适当鼓励,增强学生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初中阶段,正是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教育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在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时,要循序渐进,为学生制定的目标不能过高,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之后均能逐步实现,不能一步登天,让学生望而生畏止步不前。教学中,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孩子,鼓励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让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相信“我能行”,并最终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完成文本的分析之后,我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说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狗咬人”的案件,如果你是一名正在现场的警察,请你分析案情,并说说你的处理意见。成绩较普通的学生基本能整理出事件的梗概,而程度较好的学生则提到了时下养狗成风,“狗咬人”事件时有发生,并逐渐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就如何处理类似案件,应及时出台有效措施等,突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这次讨论中,较好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起了学习的自信心。

2.课堂讨论,张扬学生个性

不同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主导者,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自己的所有情感,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的评价,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可贵精神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认为智叟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大山挡住去路,可以搬家;搬家不成,可以挖隧道,或者采取其他办法解决,不应该早早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对于这些言之成理的观点,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并适当加以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3.小组合作,培养集体精神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现代社会,合作精神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努力培养每一名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课前预习扫除阅读障碍时,进行正音、析义,整理内容的合作;朗读训练中,进行导读、分角色朗读、评议的合作;分析课文时,进行讨论、归纳的合作;写作中,开展交换评改的合作。合作时,要确保每名组员均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要轮流当组长,负责主持本小组的活动,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探究成果。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接受别人意见,肯定别人的闪光点;在与组员的沟通中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各种见解;在吸收别人长处的同时,能够用委婉、恰当的言辞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逐渐认识自已,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作文教学直达内心,疏导学生不良情感

心理障碍是因为学生心里堆积的情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泄而形成的。作文教学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与语文教师单独进行思想交流的渠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布置学生写作文等,能直接切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排泄内心深处各种不良的情绪。教学实践告诉我,只要学生认可你,尊重你,信赖你,他们就会把自己最隐秘也最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你,在文字中尽情地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有的学生会抒写自己对未来的种种设想,有的学生会反映自己的家庭矛盾,有的学生会倾诉自己青春期的苦闷,有的学生会吐露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种种看法……批阅时,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着心理疾患,教师应理解、体谅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合作,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以有效引导,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彻底帮助学生扫除心理上的阴影。

例如,有一次,班里的一位女生在她的周记中一再记下了她对同桌的诸多不满,并口口声声认为她的同桌是一个势利、爱慕虚荣、不讲信用的小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同桌的怨恨。仔细批阅后,其反常的表现引起了我高度的重视,通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该女生自从进入毕业班之后,由于学习节奏比较紧张,产生了较明显的焦躁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高度重视,及时通过电话和学生家长取得了联系,并最终达成共识,之后通过多种途径,对该女同学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地帮助她顺利地走过了这人生的雨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事,从来没有小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堂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长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官塘中学)

上一篇:古典诗文教学的意义探讨 下一篇:浅谈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