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时间:2022-10-04 08:08:47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摘 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与“中庸”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思想就成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关键词: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在思想文化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的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至今影响着着我国文明,也是我国宝贵的不竭的精神财富。因此,探讨和研究孔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及“礼治”

“礼”的起源与祭祀有关。《说文解字》释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是礼仪,即行为的准则,人们要按照礼制行事。西周的时候,“礼”成为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再后来“礼”逐渐引申为社会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等,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在春秋时期,人们已普遍认同“礼”在治国中的作用。

“礼治”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主张依据“礼”的原则来治理或统治国家的思想。

“礼治”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主张用儒家的道德规范治理国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它维护了西周宗法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巩固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来说,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这时周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纷起,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目睹这些孔子极为愤慨,认为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故而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王朝的统治,希望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但孔子的礼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西周及其以前的礼治实践和思想框架和模式,提出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大小、上下的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藉以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所有的人都按照礼治规定,等差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规范言行,履行义务,即辨贵贱、明亲疏、别父子、识远近、知上下,使之长幼有序。

“礼”这一思想从产生到孔子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礼”已经成为孔子理想人格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从政治制度到个人道德修养,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渗透着“礼”的内涵。“礼”结构在孔子思想中的结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这也是孔子“礼治”思想在后世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孔子的“礼治”在思想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了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孔子强调“礼治”,强调所有的人都能按照礼治规定,君臣父子,上下有序,贵贱有等,各处其位,各奉其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遵循礼的角色规范。这实际上制定了社会规范,严格了等级制度,调节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礼”与‘礼治’,体系了秩序和人道精神,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二、孔子思想中的“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其重要的思想。孔子“仁”的思想内涵丰富,地位重要,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因此,孔子“仁”的基本含义应该是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孔子强调“仁”,提出了“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这就是 “仁政”。

“仁政”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和富民,如何实现仁政,就是要克己复礼.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影响中国历史文化两千余年。孔子思想是公平社会的全部内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源于官,施于民,政仁而后民善。

但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孔子对一切人及其所处理的社会关系的最高要求,也是孔子衡量和评价一切人及其所处理的社会关系优劣正误的终极标准。统治阶层治理国家,虽然事体宏大而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也是对政权与民众之间以及民众相互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处理,所以,仁也应该是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应该是治国最根本的方针。以德治国的仁政思想,对后世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思想的“中庸”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他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于修养人性,达到天人合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中庸思想就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活动行为,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秩序。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孔子的重祭祀绝不是出于迷信心理,其目的在于神道设教,以化民人,意在通过祭祀,使人们从内心认同孝、敬,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就是以天道为中心,意在规范人类社会活动,试图在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复长幼有序、上下有差的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孔子中庸思想渗透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制约着其思想学说的发展定势。孔子的一切变通都是为了“中”,“中”一旦经过孔子之手,便由自然天道衍化为指导社会政治制度的圭臬,并按照“中”的原则完善了一整套制度模式。

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为内核,构建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学说体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这显然违背人性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我们在看待“中庸”思想时它时一定要慎重,要辨证地去分析和把握它。

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是,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代人,在影响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作者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上一篇: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探究 下一篇:浅述离婚后知识产权收益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