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效益与建筑创作的有机结合

时间:2022-10-04 08:08:16

【前言】环境效益与建筑创作的有机结合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9-03 现代校园是社会进步的窗口,校园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表现。当今社会正向着电脑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无疑也对...

环境效益与建筑创作的有机结合

摘要:校园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表现,现代校园是社会进步的窗口。文章通过对潭山中学规划设计的介绍,表明了建筑师对当代校园规划建设中空间与环境的理解。

关键词:轴线;校园氛围;环境效益;人性化空间

Abstract:This article deliver an opinion that environment and space is the basis of the design of modern schoo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changes of the society, school is no longer what it was. In this plan,we try to presuppose the function,explores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ized space. It also shows the architects' intention of pursuing architecture individual.

Key words:axis;campus atmosphere;environmental privilege;humanized space

中图分类号:TU2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19-03

现代校园是社会进步的窗口,校园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科技进步的表现。当今社会正向着电脑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和方法无疑也对传统学校总体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中学校园也有像大学校园那样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不再只是教学场所与活动场所的简单相加。

在潭山中学的总体规划设计中,从方案的最初阶段直至建成,我们结合发展商的具体要求,力图充分把握时展的节奏和要求,在环境、建筑形象、校园氛围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见图1。

1 概况

潭山中学位于潭洲镇新开发区,新旧城区衔接处,周围为规划中住宅区,四周均为城市规划道路。目前规划路已基本形成,其中南面为28m主干道,其余三面为16m次干道。

潭山中学是新城区开发的龙头,又是市政府投资的重点开发项目,但是该校园拨地面积却十分紧张(仅75亩),所以在设计时尽量做到布局紧凑,用集中式布局来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从而避免用地紧张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达到既促进新区发展,又服务于新旧城区,既考虑到社会目前的现状,又兼顾学校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设计指导思想

・ 营造城市环境中相对独立而宁静的区域小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 强调动静分开,“分”而不“离”。

・ 形体在外观上体现简洁性,以新型的建筑设计表达一种创造力,以空间的多样化显示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 结合实际,将潭山中学设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学。

3 总平面设计

本方案利用两个广场(入口广场、体育馆小广场)、两条主要道路(20m校道与7m宽生活区次干道)将整个中学分成三部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而又利用两条轴线:沿20m校道直通体育馆形成整个学校的中轴线(视觉轴线)和教学区南北联系廊形成的学术轴线将校园的三部分紧密联系起来,见图2。

3.1轴线布局与流线组织

传统的校园总体布局一般采用中轴线对称式,这样布局的好处是流线清晰,功能分区明确。对于潭山中学来说,地形条件较为规整平坦,功能要求不十分复杂,采用轴线布局形式既能较好地组织功能与流线,又能营造庄重、典雅的校园氛围,所以,在设计中考虑以轴线来划分教学区与活动区。同时,总体布置不讲求轴线严格对称,各个功能区采用庭院围合的形式(见图3)。或是松散的自由式布局,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注重人文景观创造的文化氛围。利用20m宽校道直通体量较大的体育馆,构成整个学校的中轴线(视觉轴线),而利用与南北向的多座教学楼、实验楼、艺术楼、行政楼等垂直的连廊形成学术轴线(见图4)。

主入口位于南向主干道,次入口设置在西面,对外出入口设置于北面。不同的出入口设置的原则是:互不干扰、方便管理。考虑到该地区私家车的普及,校园主入口一侧设有子女接送专用停车场,考虑到该地区体育活动较为普及,在校园的东面设有对外专门停车场。

3.2明确的功能分区

学校不再是象牙塔,而开始具有一定的公众性与开放性。入口区域尺度较大的轴线与广场形成较为开阔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景观,有助于对使用者与公众产生良好的印象,有助于学校形象的提升,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有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如教学区包括:入口广场、入口大堂、行政综合楼、艺术楼、阶梯大教室、三座教学楼、实验楼及其附属用房等,整个区域采用严整、秩序规则的绿化及道路组织。教学主楼前区广场配以修建得当的花草树木、广场中心喷泉、雕塑、小品等,以烘托出教学区的典雅。

由两座自成体系的教师宿舍楼、食堂及学生宿舍楼组成的生活区遵循两个原则:节约用地的原则和充分利用空间的原则。教师生活区设置一小庭院,有利于形成围合感,宿舍楼首层架空,用作车库,这有利于节省用地面积;同时利用食堂楼顶设置三个羽毛球场,为师生活动提供方便。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中尽可能多地利用室外空间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方便,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室外环境。在活动区内,我们布置了体育馆、游泳池、5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400m标准跑道,标准足球场、跳跃投掷场地和简易看台等。体育馆首层架空,用作风雨操场,二层为篮球馆及附属用房。体育馆北面设置对外出入口,避免了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又方便对外服务,同时还可作为消防通道。

4总体环境设计

当前的校园设计,重视体现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强调校园环境的时代感。日本专家曾提出:智能化校园既是舒适的教育场所,同时是宽敞丰富的生活环境。现代化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校园的开放性等赋予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以新的概念,外部空间作为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也成为课堂教学空间的延续,是进行思想、知识、信息交流的场所。在潭山中学的总体环境设计中,我们正是本着这种理念,力求保留整体环境之美的传统风格,探求具有南国特色的校园环境。

4.1 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区是整个学校环境设计的重点,它自成区域又方便到达。入口广场设计成一个半圆加一个长方形,成为校园中轴线到教学区的过渡。半圆部分采用柱廊形式,形成很强的凝聚效果,方形部分利用铺地和花坛造型,既延续了校园的视觉轴线,又形成了与之垂直的教学区入口中轴线。教学区行政综合楼、阶梯大教室及东南面一座教学楼,采取架空处理,这样既形成了一个宽敞舒适的大堂,又对整个教学区通风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利用三座教学楼的错位处理,又巧妙地形成了庭院空间,秩序而不缺乏变化,以供学生课余休憩与交流;同时教学区各部分自成体系,相互独立而又通过连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师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十分便利。

4.2 追求和谐统一的校园环境风格

合理用地,尽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而增加室外交往的空间、绿化以及预留空间。在整体环境设计中强化不同区域的不同环境风格。考虑空间的连续性、使用过程的连续性,形成独具魅力的整体意象。

校内主干道及广场采用彩色分格混凝土铺设,其他次要部分以普通混凝土铺设,以便在色彩上突出重点。轴线与教学区入口广场相结合,避免了视线上的单一性,同时形成空间尺度及景观上的变化;建筑与环境之间通过连廊、局部底层架空等手段,打破建筑对视觉空间的阻碍,使建筑内外空间的通透与流动。架空的曲线墙体既形成围合广场的视线效果,又保证了视线上的通透,避免造成压抑感;曲线形体避免了矩形建筑单一的透视感,有着“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架空的围廊亦形成生动的框景效果,富有动感和活力,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感。区域内部塑造变化多端的庭院,营造宜人的交往空间。整个园区内辅以适当的小路、亭、台等,使整个校园环境形成一个整体。围墙采用通透的方钢及铸铁花造型围墙,使园区内外空间隔而不断,从而使校园环境成为整个园区环境的一部分。

总之,根据各类空间的使用特点,来营造空间氛围,通过绿地的组织来揉和空间,最终达到空间的相互渗透(见图5)。

5 单体设计

考虑到该中学全部为初中部,初中生的性格处于形成阶段,既有高中生严肃的雏形,又有小学生活泼的一面,因此在单体细部设计时采用了较多的构件处理;单体的色彩上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色调为咖啡色45×45瓷质方砖,对比色则为灰绿色方砖,构件及外凸线条用白色玻璃马赛克,勾缝用黑色防水胶。整个校园从行政楼到艺术楼,从教学楼到生活区宿舍楼,从体育馆到围墙门卫室,都采用了统一的材料及色彩,统一的细部(女儿墙,构件,色块勾缝等)。因此,虽然每一座建筑由于功能不同而立面各异,但细部及色彩统一使得各单体相得益彰(见图6)。

在潭山中学的规划与设计中,从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入手进行总体布局,整个空间环境与单体造型、色彩的设计都立足于“统一”而后求“变化”,所以设计完成后,包括建成后都受到了一致好评。而这一过程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师在设计中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以“人”为本并不局限于“使用者”,建筑活动应该是最大程度地去满足环境效益,当然应该包括社会效益,而后,才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设计。

上一篇:“盘活三角地” 下一篇:从混沌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