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会”报道关键词

时间:2022-10-04 08:05:09

2005年的北京两会”有特别的意义: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十一五计划的编制年;2008年奥运工作的全面启动;落实北京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计划等等。因此,2005年北京“两会”倍受瞩目。北京市的各类媒体对这一重要政治活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那么,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点击关键词的方式来解析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的主要特点。

一、关键词之一――特别关注

用“特别关注”来概括北京媒体对北京“两会”报道的重视可能再合适不过了。对2005年北京“两会”,各类媒体(包括政府网站和媒体网站)都给予特别关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以及首都之窗、千龙网等媒体都对“两会”报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拿出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进行这一战役性报道,精兵强将,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因此,用“特别关注”来形容媒体对北京“两会”的重视并不为过。媒体对2005年“两会”特别关注的原因,一是因为2005年北京“两会”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二是北京市民对今年的北京“两会”予以空前关注,这一点从首都之窗、千龙网等网民来信可以看出。如“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中在“京城百姓关注热点问题”一栏里仅“交通”一项,截止1月27日10时,就有23368位网民查看过。“住房”一项有3120位网民查看过。据报道,截止1月26日早上9点,网民对北京市政协全会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1200万次。会议期间,市民参与程度空前,突破市政协网站首次开通时点击率13000次的记录。再看1月17日晚,北京电视台“北京热线”栏目播出一期“代表面对面”节目。节目中刘黎等四位代表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第二天刘黎代表刚走进办公室,电话就此起彼伏,应接不暇。那一天她接了几十个电话,许多人抱怨电话打不进来,刘黎估计一天中打电话的市民不会少于100人。由此可见京城居民对2005年北京“两会”关注的广度和热度之高。除此之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传媒也给予很大关注。

二、关键词之二――民生

关注“民生”问题成为2005年北京“两会”媒体报道的显著特点。这里以新京报1月27日的A04-A15版特别报道――2005北京“两会”来说明。新京报的特别报道关注的主要内容如下:

特别报道(一):政协提案关注交通拥堵;

特别报道(二):北京城中心人口和产业将东移;

特别报道(三):专职代表在北京不可行;

特别报道(四):北京拟取消外来人口暂住证;

特别报道(五):新“绿卡”抬高门槛引争议;

特别报道(六):关注低保政策;

特别报道(七):回龙观交通调查;

特别报道(八):回龙观交通改造;

特别报道(九):春节和采暖季用气有保障;

特别报道(十):琉璃厂文化区规划、标租房腾退;

这些问题大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老百姓关注,媒体自然不会忽视。根据“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情况统计分析报告(二),截至2005年1月25日晚20时,“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共计收到有效网民来信410封,网民点击查看达到28901人次。从网民的来信和点击查看次数来看,最受关注的是交通问题,其次是外来人口和住房问题。分析报告表明,新京报的这组特别报道十分准确地抓住了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首都之窗‘两会’网民来信”栏目将市民关心的事情分为14类,除以上三类外,其它类别受市民关注的关注度排名依次为:社会保障、教育、城市规划、医疗、环境、政府工作、农村、公共安全、其它、民主法治和奥运。此外,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等媒体也都围绕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来报道,北京青年报专门开设“北京‘两会’・民生”版。

可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报道思想在媒体中正逐步得到落实。

三、关键词之三――合作

媒体间加强合作,是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合作已从传统媒体之间,进一步延伸到新老媒体之间。合作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合作可以使媒体拓展功夫的空间,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以下是几个例子:

新京报与新浪网合作,推出2005北京“两会”专题,并开通市民互动邮箱和热线电话,为读者和“两会”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刊登部分市民来电及其来电调查。

首都之窗与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合作共建“网民来信”栏目,市民可以拨打热线96102或发送短信参与“两会”。

北京市政协通过与首都之窗、市政协网站等北京五大网站联动,建立信息传播和沟通的网络群。

信息是无限的,而媒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媒体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无限信息只有依靠合作、资源共享。只有合作,尤其是异质媒体的合作,才能突破媒体自身的技术壁垒,获得在自身技术框架内无法获得的资源和竞争优势。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表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尤其是与新媒体的合作已经成为多数媒体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四、关键词之四――沟通

信息的单向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一道难以填充的鸿沟。这一点历来为受众所诟病。如今传媒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种局面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点,在2005年北京“两会”报道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新老媒体普遍开始重视“沟通”问题,为受众和代表委员以及政府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从而也为自己的报道开辟了新的渠道,引来活水。下面是首都之窗网站“2005年‘两会’专题”展现的网友与委员交流沟通的一个场景:

[主题]:感觉采暖费用太高

[作者:嘉宾访谈网友

发表于:2005-01-25]

现在我们每建筑平米要交30块钱,感觉费用太高,我们不像城镇居民有采暖补贴,我们农民没有钱,感觉有点负担不起。

委员回复:

张三力委员回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取暖问题在调价过程中,缺乏一种尊重居民的过程。缺少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取暖费调到30元一平方米,原则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具体到每一户每一家的话问题还不少,老百姓收入不一样,把取暖费调到这么高……

首都之窗网利用自己政府网站的优势,开设“最新网民来信”和“最新代表、委员回复”,在代表委员和普通市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

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栏目专门开设“两会互动”版块――“王娟走两会”。依托栏目现有短信号码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开通“两会短信互动平台”,向市民征集意见、建议和选题线索,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线索做成报道播出,其他的由上会记者转交给相关的代表委员。如首都经济报道1月26日播出的报道《收费管理 细节待规范》中,短信和热线成为构成节目的主要要素,成为市民与政协委员安仰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北京晚报请人大代表值守“两会热线”,就教育等热点问题与市民进行交流和探讨。该报“两会热线”开通第二日,一小时内接到1258次拨打,“两会热线”的热度可见一斑。

沟通让委员、代表们能与市民更亲密地接触,更广泛真切地了解到民意,从而使其更好地代表民意、反映民意,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参政议政,履行自己的职责。沟通也让媒体接近了受众,获得了新的资源。

五、关键词之五――网络

2005年北京“两会”进一步显示了互联网作为新技术新媒体的象征的天然优势,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认识网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来了解民意,从而更有效地施政?

据CNNIC的数据,到去年12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到9400万。估计目前已经达到1亿左右。数据和趋势说明,网民不再是特殊的一群,而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不再是小众,而是大众。从某种意义上讲,网民就是公众。网民对北京市政协会议的点击率过千万,就是一个明证。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如论坛、留言版以及即时聊天等功能,这使网民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空前提高,空前提高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有学者将互联网技术称为“民主”的技术。这意味着,在网络时代,普通民众可以得到更多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由此施展自己的影响力。普通市民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在2005年北京“两会”得到鲜明的体现,普通市民的话语权也通过网络得到了传播和空前重视,当然传统媒体也功不可没。

为更好的了解民意,北京市政府运用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互动活动,以促进提案更加透明、更加贴近市民。比如,去年年末开始,尝试的通过网站点评提案活动,在今年“两会”前,首次大规模向市民征集提案线索。

新渠道的建立和拓展,使北京市政府更加贴近市民,从而受到好评。这说明,政府越来越注意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提供的空间和平台来施政。同时,也表明新媒体在政府施政以及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渠道”作用得到重视和彰显。

“渠道”既是传播和沟通的工具,也是控制和执政的利器。正如哈罗德・伊尼斯所说“在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传媒占有关键的一席。”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上一篇:立意新颖高远 不打官腔 下一篇:2012会否成为新闻娱乐化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