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程与重探究性过程

时间:2022-10-04 07:04:47

应试教育的目标是只要结果,无论过程。为了高分,不惜损害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不惜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却也有人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只要过程,无论结果。为了一个预想的过程,不惜扼杀师生的创造力。这就出现了一种僵化的过程。

过程,本是复杂的、综合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如果被单一化、僵化了,就失去了生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校的管理过程,是需要得到重视和干预的,但这种干预必须是促进他们的自身发展的。只顾干预,不管发展,就形成了僵化的过程,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被抹杀了,创造性被扼杀了。

一、过程僵化的几个例子

(一)学习过程僵化。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的,但很多学习过程被僵化了。例如,8+5=13这个算式,要学生说思维过程,有的老师却统一模式,要求学生都要按照“将5分成3和2,用8+2再加3等于13”的模式来说思维过程,绝不允许有其它的想法,因为这是最好的思路。如果哪个孩子是将8分成5和3来算的,那是一定要被老师否定的,因为这个不是最优的,或者哪个孩子的智力已达到不假思索的程度,也要退回来学这句话。这种僵化的过程训练不是少数现象,无疑是在克隆学生,个性没了,谈何创新。

(二)教师工作僵化。重视教学过程性管理是正确的,但教师的一些工作被当作工厂的生产流程一样僵化了。譬如写教案,本子要一样,页数要一样,格式要一样,项目要一样,连左边写什么右边写什么都得一样,一句话,统统地统一模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抄教案,今年抄去年的,你抄我的,我抄他的,又是一种克隆。没有个性,没有动力,没有乐趣,更没有创新。教师的工作被僵化的不仅仅是教案。

(三)科研管理僵化。科研管理工作重视过程性管理也是正确的,但某些过程性管理也被僵化了。在某些地方,从立项、研究到评估成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倾向。学习成为一种模式,就是订材料,写笔记,填摘录卡,不管老师有没有学习的愿望。没有愿望的学习能学到什么呢?研究就是整理材料,不管老师有没有研究的动力。没有动力的研究能出成果吗?出成果就是堆集如山的材料,不管老师有没有提高,学生有没有变化。老师没提高,学生没有变化,课题研究工作谁还愿意做呢?

另外,过程性管理的重点只放在过程性材料上,似乎做什么事情都要形成一个影子一样的材料存放起来,领导检查工作主要就看材料。更有甚者,有的人竟大言不惭地说:“只要有这份过程性的材料,即使你没作,我们也给分;即使你做得再好,缺少过程性的材料,也一样没分。”久而久之,大家终于弄明白了,即使没做什么事情,也可以造个影子放起来,于是假材料、假成果到处泛滥。其实,这不是过程性管理,仍然是结果管理,这个果就是材料,甚至是假材料,还不如原来的只看学生成绩来得实在。

也许科研部门会认为这是学校的错,但很多学校都这样做,是不是导向有问题呢?学校被管得机械了,也就不会创新了。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师的工作过程,以及学校的科研过程,这些过程之所以被僵化,更深刻的原因是唯师、唯上的旧观念仍在顽强地发挥着不该发挥的作用,是亟待反思和调整的。

二、探究性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更多的是组织者而不是权威,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经历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模式,有的是展示自我,合作交流,有的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这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就像前面的那个例子,如果教师组织学生充分地研讨与交流,学生自己得出的无论是分8还是分5,或者是不假思索,或者有别的意想不到的方法,而这些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那将是一个多么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思维世界,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情感体验,知道了怎样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形成,未来就是一个创新的世界。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尊重,自主性被激活,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那么,我们管理教师这个群体的时候,是否也能运用新课标的思想呢?我们是否可以充分尊重教师个性,激发教师的自主性,鼓励老师们积极探索呢?今年我们在实施教师教学研究的管理策略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首先,我们制定了鼓励教师自主研究的政策,教师自主立项,我们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并以教师为主体,辅助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合适的教师间合作与交流方式,并给予教师们以充分的肯定,将新课标的思想运用在教师的研究工作管理上,才几个月的功夫,有几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训练、应用题教学等几方面取得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成果,这就是创新啊!

那么,上级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是否也能应用一下新课标中的思想呢?能够更多地激励学校去实施自主探索过程呢?

过程,本是一个复杂的、充满了情感与活力的动态,让我们重过程,更重视探究性过程吧!让这个孕育创新的探究性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辽宁抚顺市顺城区新华二校)

(责任编校:合欢)

上一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下一篇:以培训为引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