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教育课堂包装

时间:2022-10-04 06:52:20

浅谈创新教育课堂包装

课堂教学仍然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革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包装”我们的语言方式,表情动作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包装”我们的语言

不管是讨论、提问、还是讲解,语言都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创新教育课堂上的语言要具有“诱惑力”、延伸性,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考空间。如以下几例:

1、少问“是不是”。因为“是不是”的回答只有两种:“是”、“不是”。学生就不会再作别想,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而问“你认为怎么样”“谈谈你的看法”“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就会思考。

2、对于学生的回答,如果要让集体评价,尽量不要问“这位同学的回答对不对”(或好不好)。因为若“对”,则学生就不会再想其它的,若“不对”或“不好”则对该生的回答一棍子打死,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如果问“有没有不同意的,”“有没有要补充的”,既避免了直接否定对学生造成的打击,又激发了学生思维。

3、对于学生的回答,如果必须由老师亲自否定,那教师最好加上“我觉得”“我认为”。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与自己讨论。就很乐意接受了。

4、对学生的评价尽量不要用“最”。(如“最好”“最恰当”“最正确”)。而应用“更”。因为“最”封了顶,限制了学生思维再向高深发展。而“更”还可以继续延伸。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5、对学生尽量少说“不要”、“不能”“不准”。因为这样说得多了会造成学生缩手缩脚,胆小慎微,最终后果是“不敢”。而应该用商量的语气问“这样合适吗”。“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

6、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解决的方法,可先问“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解决的办法”、“先谈谈你的想法”、“你试过某种方法吗”等。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反应看看应该提供多大程度的帮助。

总之,创新教育课堂语言应重在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从而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能力。

二、“包装”我们的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

态势语在师生交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的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讲解知识或谈论问题时,教师的语气表情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与自己讨论,而不是在教自己。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平等感,学生就会主动参与进来。

2、提问时,教师要用“疑惑”“渴望求知”的语气神态来感染学生。必要时甚至可以装糊涂,好像自己真的不知道,在向学生寻求解答,这时候学生积极发言,踊跃解答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3、教师的表情动作等在适当时候可以故意夸张(如瞪大眼睛。张开大嘴表示吃惊,举起双手表示激动),故意幽默滑稽一下,还可以表现一点“孩子气”。这样渲染活跃的气氛,有效感染诱惑学生,拉近与孩子情感间距离。

三、“包装”自己的角色

我们要像小品演员那样在不同情境下饰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是与孩子共同探讨知识的伙伴,有时是循循善诱的师长;有时是排忧解难的“英雄”;有时是体贴如微的父母;有时是孤苦伤心的“孩子”;有时是无所不能的偶像;有时是与学生“所见略同”志同道合的知己,谈得不亦乐乎;有时是与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对头”,争个热火朝天。当然,这个角色是要有分寸的,适当的。自然的,不能勉强为之。

有一点必须说明:“包装”加引号是指包装出来的我们不是假装的、虚伪的,而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上一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下一篇:互动——让语文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