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乞丐颤抖的黑色剪影”

时间:2022-10-04 06:18:40

“一个乞丐颤抖的黑色剪影”

有个失业两年的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份满街贴广告画的活儿。他变卖家当从当铺赎回了自己的自行车,倒霉的是,他在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一个贼偷走了。没错,是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其不朽的地位最容易被戴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帽子。从画面上看,维托里奥的实景拍摄和好莱坞电影的宏大夸饰、矫情做作的作风相反,完全遵循了写实主义的质朴手法,既不搭景也不招募职业演员。如果你看过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就不会对这种表现风格陌生,那可是1948年的黑白片的意大利;长镜头下的罗马城,人们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街道上乱七八糟,行人们的目光里充满了绝望的眼神。

咱们接着往下说那个丢了自行车的人,在影片里他叫里奇。这家伙丢了自行车立马就慌了,这意味着他的饭碗保不准就没了。“一个穷人的车被偷了,他就不得不到处去找!”他说。于是他拼命追了半天也没追上,只好去警察局报案。在警察局里那段对话是很好玩的,里奇问一个头目模样的警察:“有办法找回来吗?”那个头目说:“自己想办法吧。”里奇又问:“罗马这么大,到哪儿去找啊?”那个头目却反问他:“我又没有见过你的车,我怎么去找呢?”里奇说:“我的车牌号码不是都告诉你了?”头目回答:“我们不能光为你丢了辆车出动全体别动队呀!”里奇的语气很明显不满了:“那丢了东西何必来报警察局呢?”但那头目的答复更牛掰:“应该来报。你要碰到有人在卖你的车,或者在街上骑你的车,可以马上叫警察抓住他呀!”这还不算完,更好玩的是又溜达来了一位警官,他问:“怎么回事?”“唔,丢了辆车。”这位警官做得更绝:“哦,再见!”里奇委屈的问:“那我非得自己去找了?”警察头目看来不耐烦了:“我不是跟你说过了,你做得对,你应该来报案,再见!”里奇也只好无奈地也道了声“再见”。就这一段黑色的讽刺性的对白足以使维托里奥被供进世界电影史的庙堂了。

维托里奥的叙事是直线式的,这样就使得影片看起来简单而清晰。一辆丢失了的自行车串接起了罗马城的市井百态的线索:贫穷,黑市,混乱,里奇和他的儿子布鲁诺穿梭于穷街陋巷而不得。我们也仿佛跟着里奇在寻车:二手车市场上和卖配件的小贩探底,冒充教徒到教堂里听弥撒为了吃那一碗免费的饭;在一间饭馆里,里奇对儿子说:“我想过,我们要能顺顺当当地过,总算在一起,12000工钱,好,你来记。”所以,他们需要找到那辆赖以为生的车子。为这,里奇还算了一卦,得到的巫婆答复是:“我只能说是你命里注定的事啊。听仔细了,听着,眼前要找不着,这一辈子也难找到。”

看来人急眼了啥事都能干出来。站在纷扰的城中望着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奇一阵晕眩。在他面前是壮观的自行车阵,就像等着他去检阅一般。你对这个画面若感到亲切的话,曾经肯定是一个国营工厂里的人。里奇先是痛苦地走来走去,然后迅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效仿偷他自行车的那个贼,也偷一辆自行车,鲁迅先生的笔下人物阿Q不是曾说过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他将儿子支走,只身走向了别人的自行车,可是他的运气和车技太糟糕了,马上就被抓了个现行饱揍一顿。这时的镜头我都感觉到很残忍了,尤其是里奇当着他那个还是小孩儿的儿子的面――那孩子本来听从爸爸的吩咐要坐公共汽车回家,蓦然发现父亲被几个人扭着,他扑过去喊着“爸爸!爸爸!”时,我都快不敢看了。小孩儿从地上捡起了父亲沾满尘土的帽子,他想拍干净。里奇此时肯定百味杂陈,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多么有尊严的父亲啊!

失主是个好心人,顾忌了里奇的尊严,将他放了。片尾,不知所措的里奇站在喧闹的大街上,此情此景,犹如希尼诗中闪过的句子,“一个乞丐颤抖黑色剪影”。

(摘自“一五一十部落”)

上一篇:贾平凹笔下的中国病人 下一篇: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