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当有智慧

时间:2022-10-04 05:42:34

生存当有智慧

“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一些人觉得没有必要,谁不会生存呢?

《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给“生存”下定义的:人或生物保存生命,与“死亡”相对。是的,“生存”两个字就是如此“惊心动魄”:它关系到每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学会”如何去“生存”显然不可或缺,因为生存是人一切发展的基础。不过,生存当有生存的智慧,攀鲈的故事读来对我们如何学会生存,还是颇有启迪的:

在印度、缅甸、菲律宾群岛中生活着一种叫做攀鲈的鱼,它离开水也能呼吸,最大的特点是经常上岸走路。为什么它不安心呆在水里,而要上岸走路呢?这是因为攀鲈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当栖息地水质发生变化的时候便爬上岸,借助于自身的胸鳍和鳃盖上锐利的钩刺在陆地上缓慢地行走,寻找新的水源,重新开始生活。可是,它们的重新生活并不一帆风顺,因为行走艰难,有的被人捉到,成了盘中美餐,有的身体长时间得不到水的滋润干枯而死。

难道攀鲈对水质量的要求就那么高吗?一位科学家捉到一只攀鲈放在鱼缸里,做试验观察。几天后,水质发生了变化,但科学家坚持不换水,进一步观察攀鲈的动向。当攀鲈感觉到水质变坏时,就努力地向外爬,可它根本爬不出去,爬上一点便又摔下来,反复好多次都没能成功,它只好回到水里。重新回到水里的它游动的状态似乎要好了许多。不一会儿,更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攀鲈在鱼缸里剧烈地游动起来,好长一段时间才安静下来,接下来的几天里,攀鲈时常都要剧烈地游动几次。科学家对这一现象给出了判断:攀鲈虽然爬不出去,但聪明的它发觉几次掉下去以后,水质就改善了许多,因此,它不再攀爬寻找新的水源,而是换成了以搅水的方式改善水质。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你在一个环境中感到不适应的时候,盲目地离开只能害了自己,不如试着去留意或寻找生存环境中的其它机会,顽强地适应下去,新的生活也许很快就会到来。可见,只有学会生存,拥有生存的智慧,才能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生活,从而获得成功。也就是说,生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还得取决于我们自己。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约翰・汤姆森是一名18岁的美国学生,他和他父亲住在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场里。有一天,他独自一个人在他父亲的农场里干活,期间,一不小心,在冰上滑了一跤,这倒不算什么,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衣袖被绞在他正在使用的机器里,两只手臂当场就被机器切断。

多么可怕的事情!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禁提到了嗓子眼上,心想:才18岁的小约翰难道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吗?

出乎我的意料,在这迫在眉睫的时刻,他并没有因此慌乱,而是立刻跑到一个小屋里。想想看,一个突然间失去双手的人能跑到远离农场400米的屋子里,忍受着失去双手的撕心裂肺的疼痛,该是怎样的“奇迹”啊!又是多么地坚强啊!他用嘴咬开门后找到电话,却没有手拨号,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用笔,把笔含在嘴里拨通了电话,向表兄求助。

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为了不让血白白地流走,又把断臂伸进了浴盆里,直到救护人员来到,他才冷静地说:“不要忘了把我的手带上。”

就这样,他终于被送往了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州的一所医院,医生立即给他动了断肢再植手术,庆幸的是,手术非常成功。他在医院住了将近一个半月后,便出了院,后来他也恢复得很好,且能继续上学。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像历了一次险,在这生命攸关的时刻,约翰能结合智慧与意志,坚强、独立、勇敢地与一切作斗争,不屈不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令人回味的话:“只要还有一线生存的希望,就不应该放弃。”顿时,我对这个仅有18岁的小约翰肃然起敬。我们应该像小约翰那样学会生存,不但要学会随遇而安、适应环境,更要能忍受,能变通,能观察,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和平、安详的世界里,可事实上,我们并不时时刻刻处在安全、幸福之中,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我们身边,可怕的死神,实际上只与我们隔着一帘薄纱。在我们面对恐怖的天灾、人祸,面对咄咄逼人的死神时,我们必须学会生存的智慧,以扼住命运的咽喉。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上一篇:让班主任人格更有魅力 下一篇:联想:为数学思维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