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4 04:18:15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摘要】 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情况, 为防控传染病提供参考。使用计算机与人工检索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 对“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及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和总结, 介绍其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情况。“治未病”是指在无病阶段防止发病, 不治已病, 治未病;在有病阶段防止疾病发作、传变, 倡导在病情轻浅阶段给予积极医治;在病愈阶段防止疾病复发, 使机体阴阳平衡、功能稳定。在传染病防控中强调未病先防, 注重“扶正”, 突出“既病防变”和“ 瘥后防复”。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依据, 适用于传染病防控的各个阶段, 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充分发挥其作用, 以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

【关键词】 治未病;传染病;防控;应用

治未病既是一种医学思想, 也是一种传统的健康理念, 其本义是未病先防, 以防患于未然、除疾于未萌和祛病于未起为根本目的[1]。近年来,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其主流观点可归结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 瘥后防复”等3个方面。其中“未病先防”是指未雨绸缪, 避免发生疾病;“既病防变”是指采取措施阻断传变, 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 瘥后防复”则指注重扶正调摄, 以防疾病复发[2]。本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及优势

治未病的理念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 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后历代医家均有阐述。该理论的思想精髓为“医未病之病”, 做好“预防为先”、“见微知著”和“已病防变”, 主要优势体现在“治其未生”、“治其未发”、“治其未盛”、“治其未传”和“治其未复”等5个方面[3]。其中“未生”是指无病, 处于健康状态, “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群通过养生保健等方法做到未病先防, 防患于未然;“未发”俗称亚健康状态, “治其未发”即做到先病服药、治在症先, 发病后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进展和传播;“未盛”是指已发病但病势未盛, “治其未盛”即注重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 于疾病未盛之时进行治疗;“未传”是指虽处于疾病状态但未传变, “治其未传”包括既病防变和既病之后采取治疗未病脏腑的方法来治疗已病脏腑;“未复”是指病后康复阶段, 此时人体气血亏虚, 疾病出现好转, “治其未复”应注重调理, 防止复发或产生后遗症。

2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2.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于疾病未发之时, 通过增强体质及抵抗力, 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疾病发生。就传染病防控而言, “未病先防”的主要目的是调动机体的最大能量来提高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4],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据传统“疫病”理论做到顺应四时, 调节阴阳。季节不同, 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也存在差异, 如春季易患流感、麻疹、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 夏季易患霍乱、乙脑、痢疾、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 秋季易患充血性结膜炎等疾病, 冬季则易患呼吸道传染病[5]。因此, 应加强宣传教育, 提醒人们远离传染源, 少去人群积聚的地方。②注重起居保健, 作息应规律。睡眠应充足, 注重劳逸结合, 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 避免过劳和过度安逸, 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 以抵御各种疾病, 真正实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③调摄情志, 精神内守。突发疫情通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和变化复杂等特点, 并且易伤精扰神, 应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确认识疾病及疫情。④饮食有节。饮食应适量, 勿过饱, 做到适时有规律, 避免伤及脾胃功能, 注重多样化, 忌烟酒。⑤防止病从口入, 适寒温。要预防传染病, 应先从环境入手, 平时勤洗手, 注重个人卫生, 少去封闭的公共场所, 人群密集时应戴口罩。天气变化时应及时添加衣被, 防止感染“疫气”。

2. 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病发后应及时加以控制, 通过“祛邪”防止疾病传变。患者发生传染病并出现早期症状后, 应积极祛邪(治疗), 以防病原微生物“传里”进入气血层面。与西医相比, 中医更注重整体治疗, 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 常通过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其内环境, 以达到治疗目的。如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 中医主要根据发病的“寒热”采用富有针对性的退热药方进行治疗, 不仅退热快且不易反弹。以2009年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例,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细分证型等方法采用中医药和达菲有效降低了病症病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做到“扶正祛邪”, 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 进而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目前中医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已获得了循证医学证据。

2. 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治愈后应坚持调理, 以促进机体阴阳平衡、功能稳定, 避免再次复发。临床实践发现, 重症患者经治疗后多数体力减弱, 食欲下降, 应继续服用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即使患者无任何不适感, 也可通过长期服用某些中药来达到健体强身、益寿延年的功效。

综上所述, 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丰富完整的理论依据, 适用于传染病防控的各个阶段, 注重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以提高传染病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文东, 吕树泉, 苏秀海, 等.中医治未病理论在2型糖尿病干预中的应用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227-228.

[2] 许前磊, 栗彦芳, 蒋士卿.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中医学报, 2010, 25(1):74-76.

[3] 陈永灿.中医治未病的本义是未病先防.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 22(12):1098-1099.

[4] 邱鸿钟, 梁瑞琼.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与政策需求.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3-5.

[5] 安凤梅, 姚峥.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建立与实践探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22):1757-1759.

[收稿日期:2015-01-21]

上一篇:中医对热证分型及治疗用药 下一篇:经口咽通气道吸痰与传统吸痰对重度颅脑损伤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