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4 03:02:16

浅谈“探究式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因此,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生物教学 讨论交流

“探究式学习”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求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重视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现以“生物与环境”一章为例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在仅仅指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生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而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例如,莲生活在水里,不能生活在旱地上;鲫鱼生活在淡水中,如果把它放进大海里,不久就会死亡。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物的生存,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也能影响环境。而环境的好坏又影响着生物的生存。我们做过“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这个课题是个社会现实问题,又是个开放的问题,因为问题的结论是不唯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多样的。为了解决这个社会现实问题,教师充分开放教学过程。首先把这节课的内容渗透至课前,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家里电池的使用量,把学生的调查统计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体现了“生物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其次组织学生把每个家庭使用电池的数量进行统计,通过学生观察、计算、描述等探究过程,使学生明白了日常生活中,小小电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确实是惊人的。通过这个探究实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初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教育和帮助他们养成爱护环境、关心环境、保护大自然的良好行为品质,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环境道德观念。

二、引导假设与实验设计,指导探究的过程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研究就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在“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学中,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例如,秋天在向日葵地里,防止鸟吃向日葵籽,人们把一部分向日葵用网罩起来,学生会认为加网的向日葵籽长的又大又好,不加网的向日葵籽被鸟吃掉。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去做这个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实施并进行观察,形成解释并检验上述假设是否与实验结果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罩网的向日葵籽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网的向日葵籽,籽粒饱满,这是什么原因呢?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学生根据相关事实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查找和收集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结论。同时也理解了生物界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而动物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的就越多。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探索的情感。

三、引导反思与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生物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物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例如,人类应如何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收集、调查生物圈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当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如果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遵循生态平衡的原理,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本地区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使黏虫大量繁殖造成农作物减产;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有机杀虫剂,天敌被大量消灭,破坏了害虫与天敌之间的自然的生态平衡;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等等。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使生态平衡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国家号召人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活动,不仅能美化环境改变气候,还能使鸟类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组织成果汇报,相互讨论交流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新发现等,对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交流能顺利开展,不流于形式。同时关注学生在交流时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还可能是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地去感受和寻找。因此,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相互提高、质疑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巩固以实验为基础的论证。从而使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

总之,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人、做事。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固定的实验步骤,势必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定势。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探究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很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下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引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