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04 03:02:15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独立董事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国内外学者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非常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主要从独立董事比例与独立董事背景特征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本文从独立董事比例和独立董事背景特征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独立董事比例 独立董事背景 公司绩效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上市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制度设计目的在于防止控制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2001年,证监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全面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解决问题和维护股东的利益,同时,企业也希望独立董事能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资源,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公司提高经营绩效。为此,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证研究,目前学者主要集中研究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 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

目前,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的。

第一,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Fama(1980)和Fama,Jensen(1983)从委托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大的公司,董事会的监管效力会比较强,进而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Rosenstein和Wyatt(1999)以公司股票价格为绩效指标,对1981到1985年间的146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的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

魏刚(2004)以托宾Q值作为业绩衡量指标,研究表明,独董比例与公司的市场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公司的会计利润指标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王跃堂等(2006)以行业调整后总资产净利润率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第二,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Yermack(1999)以托宾Q值作为绩效衡量指标,发现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当期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Agrawl 和 Knoeber (1999)同样发现外部董事与反映公司绩效的托宾Q值具有负相关的关系。

于东智等(2003)对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并没有显著改善当期的财务与经济绩效,甚至可能发生相反的作用,换句话说绩效越差的公司越有可能聘请独立董事,因为在相应的会计期间聘用独立董事可能会增强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可见,独立董事是公司绩效的被动反应。李常青等(2003)以 ROE,EPS和EVA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研究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样本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第三,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Bhagat等(2000)用托宾Q值代表公司价值的增加,检验托宾Q值与独立董事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姚伟峰等(2010)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 独立董事背景特征与公司绩效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后来有部分学者开始实证研究独立董事背景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第一,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绩效正相关。Agrawal 和 Knoeber(1996)认为具有政治关系的外部董事能够增强公司游说政策部门,从而增强所在公司获取相关利益的能力。Kiang (2006)的研究发现来自政府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经营业绩越好。

独立董事的声誉能够显著地促进公司绩效,而其行业专长、政治关系以及经济管理背景与上市公司并没有相关性(王跃堂等,2006)。而考虑了独立董事比例和其他独立董事制度特征的交叉影响后,独立董事的薪酬、年龄、出席会议比率、居住地与上市公司注册地的一致性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高雷等,2007)。

第二,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绩效负相关。陈伟民(2009)提出了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的绩效作用假说,发现独立董事多重任职和任期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且影响行业专长绩效作用的发挥。

第三,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绩效不相关。魏刚等(2007)以291家1999至2002 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独立董事背景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可见,国内外关于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三 造成研究结果不一的原因

第一,学者对独立董事的界定不大一样,导致结果有所偏差。英国学者一般把董事分为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美国学者把董事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而最近的研究又把外部董事非为独立董事和灰色董事。因此,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别,导致样本选择的差别,最终导致结果的差异。

第二,学者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各变量之间往往存在着内生关系,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识别它们。

第三,各个学者研究时采用的数据不一样。有些学者采用的是上市公司公开的年报数据,有的采用的是实地调研的数据。数据来源不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Fama and Jensen,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

[2]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6(5)

[3]魏刚、肖泽忠、NickTravlos,邹宏.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7(3)

[4]陈伟民.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9(3)

上一篇:发改委:明年将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 下一篇:公司治理能否和银行监管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