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批评观探究祥子的悲剧性命运

时间:2022-10-04 02:58:16

摘 要:本文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对老舍的《骆驼祥子》进行分析,分析主人公祥子的个人奋斗历程及其遭遇,深度探究其坎坷的悲剧性命运,找出其欲独立而不可得的悲剧原因,并从中揭示进步的思想倾向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美学的观点;史学的观点;骆驼祥子;祥子;个人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所提出的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原则和方法论,这两种观点曾被恩格斯看成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在《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的信中,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1](P561)之所以说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是因为美学的观点和史学的观点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脱离了文学作品,便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想具体了解这种最高标准的深刻内涵,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来阐释和描述。

一、一个个人奋斗者的悲剧性遭遇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刚出场的祥子朝气蓬勃、自信刚强,对新生活充满了期望,一心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买车经历了三起三落,使他逐渐丧失了原来的美好品质和信心,最终堕落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中,就美学的观点而言,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原则,是否具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作为艺术作品,它应是审美的作品,应该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所创作出来的。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作家所采用的表现方式、艺术策略和修辞技艺都是十分出神入化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塑造了一位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个人奋斗者形象。出身于农村的祥子,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贫困的生活和命运,为此,他进入城市,立志买车,对新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与期待。但随着生活的继续,他的理想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祥子的精神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他逐渐对生活失去了原有的信心,最终沦入了流氓无产者行列,正如老舍所言,“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2](P224)

作品中,作者先描述了一位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者,接下来便一步步展示出在生活的逼迫下,他逐渐走向毁灭的过程。在这里,作者通过精巧构思,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安排人物性格的变化轨迹,通过前后性格形象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使得这一形象的悲剧性命运更加突显,所暗含的内涵意蕴更加深刻,作品真实客观的悲剧美学效果也更加明显。

在二三十年代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祥子的悲惨命运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且也不止他一个。原来的祥子,被视为硬汉,但在社会黑暗势力的冲击下被彻底摧毁了。作者通过这个强者的悲惨遭遇潜在地传递出:像祥子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硬汉都无法在当时的社会里生存下去,那些生存能力相对低下者又怎能存身于那个险恶的社会呢?

老舍通过祥子“这一个”来表现整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他又不仅仅是作为“这一个”出现的,而是深处于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千千万万个苦难者的典型代表,可以说,祥子是共性与个性的凝聚体,是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借助他,我们可以看到旧社会贫困交加的下层人民的贫困和辛酸,以及由此造成的美好人性的毁灭、丧失。

那么,最初不服输、敢冲敢闯,具有坚强毅力的祥子是怎样沉沦堕落到流氓无产者行列中的呢?

二、造成祥子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就历史的观点而言,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骆驼祥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出现必然会反映出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生存处境。因此,探究祥子性格变化的原因自然应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去把握。

作者在创作《骆驼祥子》时有一个明显的意图,即竭力把祥子的悲剧写成社会悲剧,这就正如有论者提出的“《骆驼祥子》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36―1937年间,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处于城市底层的贫苦市民的生活,写出这个阶层的悲惨命运及其与时代的关系。”[3](P114)因此,纵观祥子的一生,造成其悲惨命运的首先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这个强大异己的社会是个吃人的牢笼,祥子想买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愿望在当时却变成了奢望。当时的社会,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祥子在这种环境下整日辛苦拉车,可他依旧贫穷。祥子付出的拼命劳动对他来说仅仅变成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己的现实社会把祥子由人逐渐打击为了一个“鬼”,他欲独立而终不可得,因为他面对着的是一个强大的、病态的社会,他只能被社会利用和捉弄,进而妥协和委曲求全。

残酷的社会不仅使整个环境异化,甚至使生存于其中的人也发生了异化,虎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虎妞是一个生活于异化社会中的“资产阶级腐女”,粗俗刁泼、自私狭隘,善玩心计,她设计让祥子娶了她。两人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有的只是虎妞对祥子畸形的性的索取,祥子在无爱的婚姻中,从肉体到心灵都受到了无情的摧残。

强大异己的社会不断作用于生存在底下的人,使之按照它的意志发生改变,健康刚毅的祥子在一次次的打击面前,身上的美好品质被剥掉抽离,个人奋斗也变得孤立无援,明白这一点后,“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2](P211)进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用沉沦堕落的方式报复着这无情的社会。因为在那样非人的社会里,身为底层市民的一员,所谓的奋斗、挣扎,真诚热忱,都是徒劳无用的,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人们“连续不断的希望――失望――再希望――绝望的过程”。[4]

结语

老舍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祥子孤立无援的困境,显示了他欲求生存而不能的惨状,“展览”了不该毁灭者的毁灭全过程,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什么叫做“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黑暗异己社会中的恶势力把祥子摧毁破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正印证了老舍的那句话“人把自己行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2](P211)祥子已经由人变为了走兽,但这,并不全是他自己的过错。在找不到出路的现实生存际遇里,祥子必然只能承受人性毁灭的悲惨结局。通过黑暗社会对祥子摧残到逐渐走向毁灭的描写,表明作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悲哀与绝望。通过对处于水深火热的可怜人的深刻描述,作者于其中传达出:只有万恶的旧社会,脱离恶势力的逼迫,人们才能翻身过上幸福自由生活的深刻意愿,从而体现出作者进步的历史思想倾向性。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 老舍.骆驼祥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3] 陈其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 朱勇.对《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度探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上一篇:浅析基于小组协作的任务驱动教学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学校档案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