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思考与策略

时间:2022-08-12 06:16:3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思考与策略

摘 要:阅读是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1)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开展

一、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二)开展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心灵成长的需要。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实践表明,多读书就能使我们广泛地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知识领域。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显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影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和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及意义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积极心理倾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其自觉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我们就应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二)定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营造读书氛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因此每学期期末笔者会提前下发推荐阅读书目(可以在网上在线阅读,只要读了就可以)《亲爱的甜橙树》、《最后一片树叶》、《波普先生的企鹅》、《亲爱的汗修先生》等书让孩子利用寒暑假可以阅读其中的书籍,寒假不少于3本,暑假不少于8本。开学后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读书是一项心静的活动。课外阅读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

(三)讨论形式多样,意在指导阅读

古语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阅读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精读“杨红樱”,抓住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

杨红樱是中国校园小说的领军人之一,孩子们十分喜欢她的小说,从《小猫日记》到《漂亮老师与坏小子》她向孩子们展现了形态各异、性格鲜明的儿童形象。那么在品读文本时,我更注重孩子们的自主讨论。每个人出一个问题,由主持人现场抽签发问。这些问题可能是孩子们阅读后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如《漂亮老师》中,“金鱼到底是怎么死的?”也许是一个人物形象,如“肥猫是外号的由来?”

学会了阅读技巧,抓住人物的特点,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揣摩到其中遣词造句的精妙用法,,从而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自己写起人物来也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2)欧美文学,体味人文内涵

欧美文学作品我推荐了很多,《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人鸦》、《浪漫鼠德佩罗》、《桥下一家人》等,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性,人文内涵厚重。以《夏洛的网》为例,也许它没有特别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那些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可是它赋予的友谊的魅力,生命的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读这类文学时,我并会让孩子去将文字“肢解”,而是以大问题来涵盖,如:“你觉得夏洛是一只怎样的蜘蛛?”结合文本来谈一谈。通过文本的整体认读来感受夏洛的人物内涵,从中引导孩子们树立起对于生命、友谊的价值观,世界观。

这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席勒指出:“只有美能赋予人以社会性格。只有审美能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确立了和谐。”而这种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学课的教学,通过文学的欣赏和解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捏塑他们和谐健康的人格。

(3)散文诗歌诵读,学会模仿

随着年级地升高,我会给孩子推荐些散文,金波、冰心、朱自清这些散文大家一定不能少。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春的第一段,这么美的诗文我运用的是诵读法,许多优美的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多种形式地去诵读,去记忆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这些语句储存到记忆库中,去模仿,去运用。孩子的日记写着: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游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兴奋无比的样子,猛然张开了眼。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指出:“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新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学习美文也一样,先积累,后模仿,再融会贯通,这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课外阅读课堂需“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过程,这其中既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更需要学生不懈努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束德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几点尝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2] 中国知网:古诗文积累方法与运用初探

[3] 期刊论文:蔡和存.Cai Hecun 浅议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英美文学文化渗透》

[4] 缪振东.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开拓课外阅读空间[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2006(1)

上一篇:试论高中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 下一篇:浅析基于小组协作的任务驱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