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短文”命题的思考及现实回应

时间:2022-10-04 01:45:00

关于“阅读短文”命题的思考及现实回应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语文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不遗余力。纵览各地的语文试卷,“阅读短文”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占据极大的比重。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笔者翻阅了许多教育书刊,也上网搜索了众多网页,发现学术界对此项的研究竟然是一项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在大部分地区,教研员掌握着命题权,教师坐享其成;二是部分学校已经由教师自主命题,但缺少相关的培训,教师利用网上资源随意拼凑。联想起日常教学中教师关于此的种种争论,笔者抛砖引玉,试图引起同仁关注,以提高“阅读短文”的命题质量。

异象聚焦

一、 命题时随意拓展

如某校五年级期末考试的阅读部分出现了这样一道练习:

将下列骈偶成语中的另一句写下来。

藏之名山,______ 得道者多助,______

失之东隅,______ 精诚所至,______

先且不去分析此题的难易程度,试问一下此题与文本有何联系呢?阅读短文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是要求学生先阅读文本,再去解答相关问题。脱离文本,随意命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二、 答案不具确定性

如某校五年级期末考试将叶圣陶的名篇《稻草人》第三自然段引入了阅读短文,考题如下:

“他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这句话中的“小雀”指的是什么?

A、小鸟。B、特指麻雀。

真不知,此题能考察学生何种阅读能力。虽然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B,但查阅资料后,没有任何依据,教师争论纷纷。

三、 所选短文,不具代表性

学生阅读理解,既是一次阅读能力的考察,又是一次特殊的阅读经历。“文质兼美”,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我们的课文也是如此)。笔者所遇到的一些短文,如《蠢狼》等文字浅显,内容苍白,没有美感可言。

四、将语文课标“置之度外”,颠覆序列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具有序列性的。然而,有些阅读短文有随意拔高之嫌。如在某三年级的考试中,要求划出比喻句,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在语文素养的序列中,这明显是高年级的范畴。

审慎思考

如何避开如此错综复杂的阅读短文“泥沼”?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 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什么是阅读理解?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学生学习新策略》中说:“阅读理解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理解是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 为什么阅读理解

人类知识的传递,大量是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的。教育学家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有的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

进行阅读理解的考查,实际是学生的专项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广泛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的各种关联信息,主动进行推理解题,并在这一认知心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心理直译带动语篇理解”的快读方法,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信息传递,发展学生智能,传承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本文开头所说,也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现实回应

有了以上观察及思考,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审视阅读短文,并作出相应的现实回应。

一、 我们应该如何选文

笔者认为,试卷中的短文可分为两类:

一类来源于教材,就是王荣生教授所定性的“定篇”。“定篇”本身就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并按权威者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内化(了解和欣赏)”。将之作为阅读理解内容,就是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

第二类来源于课外阅读,也就是王荣生教授定性的“例文”与“样本”。主要考察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具体请参照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而这些“例文”、“样本”的选择,是与教材文本紧密相关的,至少里面所包涵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应该是一致的。如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典型的写作特征的科学小品文、说理性的文章,当然也有来自生活的新闻报道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相关文本的能力。

二、 我们应该如何命题

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作了阐释,它为阅读理解立下了标杆,只有以它为镜,才不至于“盲人摸象”、“浑水摸鱼”。观照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的阐述,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阅读短文命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对于语文知识的关注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知识支撑着母语的“学得”教育,引导着学生语感的生成。对于阅读理解而言,“语文知识”应该是其中不可规避的一个体系。具体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①看拼音写词语。

②给带点词语选择正确读音。

③联系上下文,填上(选择)合适的词语。

④照样子,写词语、句子。

⑤给短文相应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⑥填关联词语。

⑦划出文中比喻句、拟人句等。

以上等等,考查着学生语文素养结构中最基本的内容。另外,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比单纯的“看拼音写词语”、“词语搭配”、“选择关联词语”等之类的题目更科学、更简洁、更直观,更能投射出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2.对于阅读技能的演练

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课程任务。由此衍生开来,阅读短文也应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具体形式如下: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②使用词典。侧重点不在于查词典的方法,而在于对于理解词语及整个文本的帮助。

③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能否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快速、准确地捕获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迅速判断信息的真伪,摒弃虚假信息,已成为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是最为基本的阅读技能。

如短文《梦想永远在路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型:

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被誉为______。10岁时,他的梦想是______,20岁时,他的梦想是______,30岁时,他的梦想是______……70岁时,他的梦想是____________。他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他认为____________。

这是对文本内容的回顾,也是对文本主旨的挖掘。

再如短文《献给北川的橘子》,题目设计为:

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用通顺、简洁的话,把下面的人物或地方介绍清楚。

A、“我”(本文作者):____________

B、达沃斯:____________

这一题既考察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判断,又考察了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④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或者中间内容填空及补充结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结尾也常常是文本“画龙点睛”或者“振聋发聩”之处。“加上合适的题目,补充结尾”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把握。

填补文本中间内容,也能考察学生能否整体把握文本。

形式之一:选择。

如:想一想,下面的这段话应加在第 自然段和第 自然段之间。

上帝回答:“我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形式之二:填空。

联系上下文,在第8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一句合适的话。

到了收获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农夫找到上帝,问道:“______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⑤考察概括能力。最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等。另外,还有此形式的“变异”。

如玛格丽特以自己的哪些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永远坐在前排》

⑥理解关键词、句、段。

如:对文中的两个“绿手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上下文,作出回答。

A、美国某小镇有一位“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______。

B、但愿你我还能长出新的绿手指。

这一句中“绿手指”是指______。

3.对于文本语言的赏析

关注语言形式,已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识。在阅读短文中,让学生赏析文本的表达效果,则是对此共识的有力回应。

如,划出短文中的比喻句,说说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表达效果如何。

4.对于表达形式的观照

观照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也是阅读短文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文中前面的情节有多处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仔细读短文,为文中的两处伏笔找到与它们照应的句子,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再如,课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明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5.对于人文内涵的体味

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用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宏气势和美丽姿态。因此,在阅读理解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工具性,也应挖掘其内在的人文内涵。

如,文章最后说:“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会看到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读完文章,你看到的“最光芒四射的美丽人性”是______。――《飓风中的两个瞬间》

当然,一篇短文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什么样的命题内容及形式,应当遵循语文素养发展序列,尊重学生学情,尊重文本特点,精心考量,用心鉴别、筛选与设计。唯有如此,阅读短文才是“有意义”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学生学习新策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下一篇: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