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时间:2022-10-04 01:34:46

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小学数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计算教学 实效性 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的学习,抓好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计算,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在小学数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可是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下降了,口算速度减慢等等。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不恰当的情境创设影响计算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要避免将运算及实际运用割裂开,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理解算理。教材在编排时也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一个个生活化的情景中认识问题、探讨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和体验。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恰当的情境创设可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典型的例子就像:"树上有10只鸟,猎人用枪打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衍生出多种答案,最终无法落实计算教学目标。因此创设情境除了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更要便于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可以创设小猴买桃子的情境。一个盒子里有10个格子,里面有9个桃子,外面有3个桃子。算一算一共有几个?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容易想到先凑满10个,再加2个的方法。如果把这个情境里的10个格子的盒子换成篮子,效果就会差很多。

二、重视算法,忽视算理、计算法则的概括

《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教材在编排上也很注重计算方法多样化,往往一道计算题里既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也有笔算,还有估算。教师在教学时也重视计算方法的引导,课堂上经常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想怎样算就怎样算?"。这样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最后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计算法则也没概括,不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的笔算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会想到⑴28×10=280,28×2=56,280+56=336⑵28×6×2=336⑶12×20=240,12×8=96,240+96=336⑷28+28+28+...+28(12个28)=336...学生能想出多种算法是应该表扬的,但教师在讲解笔算时应注意讲清楚笔算和口算的联系和区别。联系是口算和笔算都可以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分别相乘,再把积相加。其中笔算时用十位上的数字去乘,积为什么要写在十位的下面,可结合口算说明因为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十,乘得的积也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的下面。区别是口算可以先乘几个十,再乘几个一,而笔算一般来说先从个位上的数字乘起。这里讲清楚口算和笔算的联系和区别,也就讲清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所以教师不要把精力都花在算法的引导上,更应重视算理的推导和计算法则的概括。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说出算法,更要让学生说说算理,概括法则,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三、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记住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算理,归纳法则,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2÷时,有些学生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马上猜测到2÷=2×=3。这时,教师不急于表态,可问学生:"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证明这样算是对的呢?"学生通过思考后反馈结果如下:

(1)2÷=(2×)÷(×)=3÷1=3(根据商不变性质)

(2)2÷=2×1÷=2×(1÷)=2×=3(根据运算定律)

(3)2÷=2÷(2÷3)=2÷2×3=1×3=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

(4)2÷=1÷×2=×2=3(用倍比法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证明算法是正确的,从而调动学生头脑中所有的旧知识一起运作,学生在选择和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扩展,综合运用能力也必然得到了发展。

四、重视笔算,忽视口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捷、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和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其它任何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对于口算和笔算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理解不透,认为口算就是简单的笔算,学生只要学好笔算,口算自然就会了。殊不知口算和笔算不仅在解决策略上不同,一道题往往有多种口算方法,而笔算方法则较单一。而且二者运算的心理机制不同,口算往往在心里进行计算,每一步计算结果都依赖于记忆,这给学生的心理运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和限制。因此要重视口算教学,重视口算方法的指导,重视口算正确率和口算速度的提高,从而切实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上一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参与教学" 下一篇:关于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