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斑病病菌碳氮源影响试验

时间:2022-10-03 11:19:12

水稻叶斑病病菌碳氮源影响试验

摘 要:以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碳、氮源对该病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果糖、麦芽糖,氮源为CON2H4、Ca(NO3)2、NH4NO3、KNO3、NH4CL;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氮源为NH4NO3、Ca(NO3)2。

关键词:水稻叶斑病;绿达177品种;碳氮源;菌丝;孢子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绿达177水稻品种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吉林市绿达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选育,2011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具有优质、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突出等优良特性,在吉林省早熟、中熟稻区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2013年,绿达177水稻品种在敦化农户种植地发生了叶斑病,经查该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nees),是敦化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该病病斑发病初期为水浸状小点,中后期在叶片上多为长椭圆形,8~20mm,病斑中央为黄白色,边缘为褐色并有黄色晕圈,大型病斑中央会出现穿孔状,严重时病斑相接,使叶片大量枯死,严重会导致植株死亡。为了解该病的发生规律,特进行了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碳氮源影响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由敦化市官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碳源:葡萄糖Glucose(C6H12O6)、蔗糖Sucrose(C12H22O11)、麦芽糖maltose(C12H22O11)、乳糖lactose(C12H22O11)、果糖Fructose(C6H12O6);氮源:尿素(CON2H4)、硝酸钙(Ca(NO3)2)、硝酸铵(NH4NO3)、硝酸钾(KNO3)、氯化铵(NH4Cl),以上均为化学分析纯试剂,均由敦化市农科院植保所提供。

1.2 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将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接种在装有适量的PDA培养基培养皿中,放入25℃恒温箱内暗培养,不断纯化至无杂菌状态,取菌丝生长良好的培养基,用灭菌的打孔器(直径D=5mm)打取若干菌饼待用。

分别以含碳量相等的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和蔗糖做基础成分取代PDA培养基中的葡萄糖,配制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并标记。无菌条件下取菌饼,接种到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上,每处理3次重复,置于25℃条件下的恒温箱内暗培养,利用十字交叉法,每24h测量菌落直径并记录,直至有一处理接近或者长满培养皿,试验结束。

分别以含氮量(30.00g)相等的硝酸铵、硝酸钙、氯化铵、尿素、硝酸钾添加到以查氏培养基(磷酸氢二钾1.00g、硫酸镁0.50g、氯化钾0.50g、硫酸亚铁0.01g、蔗糖30.00g、琼脂20.00g和蒸馏水1L)为基础培养基的平板上,培养及测量方法同上。

病菌培养产孢条件下,进行不同培养条件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试验。在做预试条件下,用含碳量相同的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蔗糖分别以无菌水为载体,配制浓度为5%不同碳源溶液,制备适量的孢子悬浮液,置于25℃的恒温箱中,按预试记录的孢子萌发的时间开始观察,间隔12h在显微镜下调查孢子萌发数并计算孢子萌发率,当有一处理接近或达到90%以上萌发时试验结束,共5个处理进行3次重复处理[5-8]。

用含氮量相同的硝酸铵、硝酸钙、氯化铵、尿素、硝酸钾,用3%葡萄糖溶液为基础溶液,控制氮量浓度为5%不同氮源的孢子悬浮液,共5个处理,重复3次测量方法同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氮源对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见,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氮源对菌丝生长差异不明显。适宜菌丝生长的氮源为CON2H4、Ca(NO3)2、NH4NO3、KNO3、NH4CL。

2.2 不同碳氮源对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由表3可见,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麦芽糖、乳糖、果糖、蔗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乳糖与麦芽糖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适宜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

由表4可见,CON2H4、NH4NO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NH4NO3、

Ca(NO3)2、NH4CL处理间差异不显著,Ca(NO3)2、NH4CL 、KNO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CON2H4与NH4Cl 、KNO3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因此,适宜孢子萌发的氮源为NH4NO3、Ca(NO3)2。

3 结论

以绿达177水稻品种叶斑病病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碳氮源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病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乳糖、果糖、麦芽糖,氮源为CON2H4、Ca(NO3)2、NH4NO3、KNO3、NH4CL ;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氮源为NH4NO3、Ca(NO3)2。

参考文献

[1] 刘希财,田志宏,黄文,等.吉林省中早熟稻绿达177(TJ177)品种的选育与应用[J].作物杂志,2012,(6):144-145.

[2] 何宁,高锋.不同碳氮源对山楂叶悬钩子炭疽病病菌生长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05):85-87.

作者简介:刘洪娟(1970-),女,吉林省敦化市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植保工作。

上一篇:住宅排水管道堵塞问题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浅议旋耕机的正确使用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