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患者压疮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03 10:13:26

腹部手术后患者压疮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 回顾性分析7例腹部手术后患者压疮的发生原因:患者知识缺乏、遵医行为差;存在易发压疮的危险因素;患者的体格和皮肤状况的特殊性;患者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探讨预防的对策:加强评估;病区建立压疮监控体系;采取有效的预防压疮措施;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加强宣教,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减少腹部手术后患者压疮的发生。

[关键词] 压疮;预防;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240-02

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1]。临床护理实践中,对重症患者由于护理要求高而被重视,压疮的发生很少,而病情较轻的患者反而压疮时有发生。本文就7例腹部手术后患者压疮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的对策。

1 临床资料

7例压疮患者均为腹部手术后的二级护理患者, 发生在术后3 d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8岁(压疮分期标准采用被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修整并推荐使用的SHEA分期[2]),其中,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2例,经加强护理均治愈。

2原因分析

2.1知识缺乏、遵医行为差

腹部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切口疼痛和腹腔引流管的原因而怕活动。患者手术后,护士常规给予防压疮的指导,由于患者及家属认知的的局限性,对护士的指导不以为然,不能付诸行动,导致患者长时间的强迫,局部长期受压而发生压疮。

2.2存在易发压疮的危险因素

根据压疮形成的经典学说,压力和组织对压力的耐受能力,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压疮的形成[3],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组织灌注等患者内在因素可影响组织的耐受力。本组有1例36岁患者,存在低血红蛋白血症,行部分结肠切除术,术后要求早期活动,虽然也常规给予早期活动方法的指导及严格的交接班,但仍然发生了Ⅰ期压疮。

2.3患者的体格和皮肤状况的特殊性

本组病例有一患者为体格矮小、胸廓畸形,胸脊旁有一骨突部位,行胆囊切除术后第1天,形成Ⅱ期压疮。另一患者住院前骶尾右侧有一个2 cm×2 cm硬结,未看医生,自我感觉局部粗糙,当成皮肤病自涂药膏,效果不佳。行部分结肠切除术后第2天,硬结及其周围皮肤形成Ⅲ期压疮。

2.4 患者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

每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成长的经历不同,面对疾病和治疗措施会报有不同的态度。本组有一位阑尾炎术后患者,年龄43岁,怕疼不敢动,加上家属知识缺乏,不断地强化患者的不舒适感,使患者的患者角色被强化,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采取被迫,导致一侧髂部被压形成Ⅱ期压疮。

3 护理对策

3.1加强评估

危险评估是压疮护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本组患者均为二级护理患者,根据腹部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切口疼痛和腹腔引流管多的特点,在危险危险评估中充分重视患者个人因素,笔者认为应重点评估:①营养状况,如:体重/身高、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等;②疼痛;③皮肤状况;④认知水平和遵医行为;⑤患者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利于发现高危人群以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3.2病区建立压疮监控体系[4]

建立值班护士-责任护士―护士长的监控体系。

3.2.1责任护士的监控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以上评估,了解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分析患者所处压疮危险状态,同时制定防治计划:对病情较轻的患者给予相应措施,加强交接班。对极高危和院前压疮的患者,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评分(我院采用Braden压疮评分法),并立即报告护士长。

3.2.2 护士长的监控护士长从以下两方面,①评估病区护理人员防治压疮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根据护士对压疮防治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培训;了解病区每位护士处理压疮的经验和能力,合理调配人力资源。②将压疮的发生作为考核护士的内容之一。 压疮发生率是对基础护理的一个客观评价, 通过考核,可促使护士对压疮防治的重视。考核的内容:①每日晨床边查全身皮肤是否清洁、完好;有压疮者,创面有无扩大或缩小,有无渗出;床铺是否清洁,平整;减压措施的执行情况,如气垫床充气的饱和度;卧位是否正确等。②在处理创面时了解伤口情况,评估处理效果,提出修改意见。③查看护理记录单、压疮发生评估表的记录情况。

3.3 措施[1-4]

3.3.1翻身与。翻身是预防压疮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根据病情每1~2小时翻身1次;保持合理的:患者侧卧位时,背部与床铺的角度以45°为宜;半卧位床头抬高

3.3.2酌情使用预防压疮的减压装置,但选择合适的设备是一个关键步骤,有条件时可使用充水床垫、气垫床、悬浮床等新型器具,我科使用气垫床,大大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

3.3.3受压部位使用润肤剂或透明伏帖,可缓解局部垂直压力、减少皮肤擦伤、延长翻身时间,达到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我们采用凡士林涂抹受压部位,取得良好的效果。

3.3.4 加强交接班 通过交接班,强化护理人员重视压疮的预防意识,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注意并积极配合, 对压疮的预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提高机体的耐受性

加强营养,当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35 g/L或体重减少15.0%即可认为存在明显的营养不良,加强饮食补充,如果进食有困难则可进行鼻饲或适当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怀疑有维生素或矿物质缺乏时应补充;纠正高血糖及低血红蛋白血症;低氧血症时给与有效吸氧。

3.5重视预防,加强宣教

压疮的预防要求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共同参与。教育内容包括:压疮形成原因、危险因素及危害性;皮肤清洁干燥的重要性及更换的护理要点;减压装置的作用及应用注意事项;全身营养的重要性及如何执行营养计划。教会他们翻身的操作手法及翻身技巧,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避免人为因素所致不良后果。

4 体会

控制压疮的关键是预防,这是一项连续性的护理过程,涉及到临床医师、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 医疗机构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管理力度, 加强护理人员责任感教育,提高护理人员防治压疮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护士应本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原则,以极大的爱心、精湛的技艺,为患者康复创造良好的氛围,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合作,这对预防和治疗患者压疮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军.褥疮的防治及护理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03,13(6):654.

[2]葛兆霞.压疮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80.

[3]王彩凤.国外儿童压疮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27.

[4]钱瑞莲.压疮的三级监控[J].护理杂志,2006,23(11):215.

(收稿日期:2009-02-03)

上一篇: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治疗体会 下一篇:53例咳嗽变异型哮喘诊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