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课改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3 09:46:18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课改的几点思考

摘要:建国以来,思想政治课经历了32次改革,仅1976年至今就有过十余次之多,最近几年,思想政治课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考试制度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课程改革变偏、难、繁、旧为新课程。尽管如此,政治课改革还不完善,素质教育仍有障碍;开卷考试存在弊端;新课程实施遇到困难。所以必须“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开卷考试;新课程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的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教育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

二、变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

传统的变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

三、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无学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不乏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课外活动和活动课。初中课外活动共8节;课内活动共26类391次;“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的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的重大创新。

四、初中政治课随时展、随社会进步,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谁都知道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不当之处,针对以上所谈的三个“突破’’引发以下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该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信息量,减少不宜于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信息量。

(2)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2、开卷考试的弊端

首先,初中政治开卷考试是在原考试体制及招生体制的方框内积极尝试,其配套制度尚属空白。其次,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以分的多少,率的高低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衡量、评估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滞后的人才观使开卷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缺少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如层层下达中考指标,即各学校600分以上要完成多少个,上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完成要多少个,各校又把这些指标分解到各班。因此,备考阶段,全体应考师生,无不抽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班加点,冲刺题海,或潜心猜题,或模拟演习。再次,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

3、“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一是将“灌输”曲解为教师对学生强制性的生塞硬灌。学生成了完全被动与理应服从的承受者,习惯于“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简单做法,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灌输教育时要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基点,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同样的地位上进行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灌入学生的心田,输入学生的心田,输入学生的脑海,变成学生的精神食粮,产生最佳的灌输效果。

二是以为“灌输”教育无用。持这种观点的人以为,素质教育下的开卷考试,政治课本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学生自己翻翻看看就可以了,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反正是翻书考试,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果是,试考不好,学生变坏了,试考好了,学生也可能变坏了。由此可见,在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灌输教育这一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探究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因而初中政治课教学应以“灌输”为主,但应把探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上一篇: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下一篇:当代中国写意山水画构图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