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03 09:18:27

浅谈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的广泛关注。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完成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l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规范操作

(1)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2)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3)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4)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

3.明确任务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发现平方差公式的规律”,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一个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4.形式整合

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如:在发现平方差公式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这个组合非常重要。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5.全班交流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为学生的交流就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6.教师的作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具体地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还可能是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如:在某些叫学生编题教学中,老师要仔细看学生们编出来的题,发现其中有特点的题,就让他们把编好的题写在纸上,送到前面,以备交流时用实物或投影展示出来。这就是在发现思维的火花。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同学交流。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现化。比如,老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各多的解法,学生往往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的是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是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如发现学生们编题的数量较多,然而基本上是从一个角度思维的结果,于是他便提醒学生能否换个角度再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要关注变通性,更要关注独创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实验中学)

上一篇:为什么张宏杰写的历史好看? 下一篇:学案引领 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