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途径论文

时间:2022-10-03 09:16:00

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途径论文

笔者认为,在关于德育问题的众多讨论中,人们忽视了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德育能力问题。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的低下与教师德育能力欠缺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正确认识和发展教师德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教师德育能力及其重要性

教师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德育能力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监控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机智等。教师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

教师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也即社会要求德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德育能力和水平才能领悟和贯彻德育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没有教师把美好的道德追求内化于心、外施于人的本领,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德育能力是道德规范真正得以落实的前提和现实基础。

(二)教师德育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直接面对全体学生,其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风采、德育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教师道德教育能力的反映。此外,教师德育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德育能力和水平关乎几代人的精神素养,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二、当前教师德育能力亟待提高

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原来被崇尚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行为模式在变化了的时空面前已显陈旧、不合时宜。然而,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的一些教师却还在用滞后的眼光和僵化的教育方法对待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学生,必然要出现德育的无力与尴尬。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不尽如人意,教师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德育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德育观念因循守旧,德育方法简单粗暴

不少教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发展需要与潜能了解不多,过于放大学生缺点而忽视学生的长处,教师德育观念与学生现实思想状况疏离。由于缺乏现代德育思想的指导,某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依然沿用过去的训斥、体罚的方法教育学生,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同,教育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令学生感动。

(二)德育过程缺少情感投入,言语表达缺乏说服力

当学生犯错时,一些教师或者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对学生一味指责,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发生师生冲突;或者用空洞、浅薄的大道理说教,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教师的谈话没有力度,被学生无礼顶撞,弄得哑口无言,失去为师的尊严。这些现象充分暴露出一些教师自身道德情感体验的贫乏、道德情感语言的干枯和道德情感材料占有的匮乏。

(三)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

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不能及时发现青少年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即使发现了也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过多地让学生反省犯错原因,却很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一旦学生承认错误,教育过程也就基本结束了,教师留给学生的也就是“知道自已错了,下次不许再犯”之类的活语。这种教育只是为了证明教师是对的,学生是错的,因此,这种德育既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行为,也不能对学生今后的行为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教师缺乏对自身德育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也是造成教师德育能力缺乏的原因。受传统评价方式中重教化轻能力的惯性影响,不少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认为只要自己教好课,就是认真负责,人为地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分开。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道德信念、理想人格追求的教育意识和德育渗透能力。归根到底,一些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主动研究当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德育规律,不注意德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与反思,从而导致德育能力低下。

三、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德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看几本理论书籍就能获得的,而是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笔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德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前提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德育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权益观念在逐步增强。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当代青少年。

1.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是人性的教育,“以人为本”只有融入教师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教师高尚的人格之中,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充分体现出来。另外,德育工作不能存在丝毫的功利主义心态,它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自始至终为学生达到终身发展尽心竭力。否则,德育就失去了感召力与感染力。

2.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识。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与自己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强,这有利于其自我约束能力及自觉性的提高。教师要提高自身哲学思辨能力,尊重差异,对学生的批评要有度,多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冒犯,用诚恳、委婉的态度教育学生,善于以包容心态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3.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创新。一些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思维定式,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听话、好教。的确,现在的不少学生自律、自强、自立、自爱、自尊的意识相对淡薄,个人主义思想相对突出,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但这一代学生也有不同于以往学生的长处,那就是思想活跃、知识广博、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社会正义感等。变化了的德育对象,为我们教师冲破原有束缚,大胆创新,开创德育发展的新空间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二)培育自我道德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根基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资格、有底气教育青少年。教师德育能力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从道德认知角度看,教师要有适应时代道德发展总体趋势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德育的无能往往根源于无知。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即知识”,即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知识。苏格拉底的这旬名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道德教育必须具备知识基础和理性批判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经常面临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困惑。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时展趋势认识不清,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很难把德育中的问题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应努力培养自己洞悉时代变迁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辨别美丑、判断对错、区分善恶的能力,抵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知识的储备和智慧的增长。

2.从道德行为角度看,在新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教师应自觉投身于现代道德风尚的建设中。古语说“君子自重则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师,往往受学生的爱戴。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处事方法、人格品性,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楷模。

教师不仅要把道德的种子播撒人间,还要让道德生长的力量见证于自身。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来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善于总结、发现德育方法和技巧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教师对德育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善于从德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和不断自我追问、自我反思,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关键。

1.掌握多种德育方法,因人施教。师生矛盾和冲突常常是由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合适所致。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性格、爱好和习惯,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教育才会发挥真正的效力。德育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调查法、感情激发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等等。具体到不同群体、不同性格的学生,就要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灵活运用,正确引导。

2.提高对学生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有效监控能力。提高教师德育感知能力和监控能力非常必要。青少年学生很多道德问题,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早期阶段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没有适时进行有效处理导致的。教师对学生道德问题的敏感性源于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品德基础和现实生活状况的了解。对于经常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多加注意,掌握学生群体信息,善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从中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只有工作做细了,才能防患于未然。

3.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道德发展目标,加强道德行为的可操作性指导。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在原有品德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仅要帮他找出错误原因,还要告诉学生应怎样做。加强对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如何行为”的可操作性指导,避免学生在出现问题时浑然无知,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4.讲究说话技巧,以情动心。在道德语言的运用中,教师要艺术运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强化语言的感染力、鼓舞力和巧妙性。教师谈话中如果蕴含高超的教育智慧和丰富的道德情感,就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纳。德育智慧仅靠专业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够,还要以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为基础,以宽厚的历史、文学、伦理知识为铺垫,以广泛及时的社会新闻、人物和事件为背景材料,以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情感还原和情感再现为手段逐步生成。

5.善于挖掘德育资源,寻找有效德育的突破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及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弱的火花,并以此为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1)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道德思想渗透。要把学生当作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主体,教给学生认识问题的方法,适时运用讨论、价值澄清、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等方法,力求在分析、讨论、辨别、体验和模拟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采用情感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经历、感悟、建构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3)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注入现代文明的气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入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

上一篇:现代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下一篇:重阳节对退休干部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