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傈僳族音乐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2-10-03 08:11:03

变迁中的傈僳族音乐的当代价值

摘要:音乐的变迁或任何文化体系或特性的改变都是以人类媒介创造的规律性为先决条件的,同时,音乐的和文化的变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笔者以怒江州泸水县鲁掌镇三岔河村傈僳族为例,通过多次的田野调查,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从“外显性”和“内隐性”等方面进行探索,由此来阐述该地区在变迁中的音乐风格特征以及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

关键词:傈僳族音乐;“摆时”“齐奔”;当代价值

云南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人地和谐的特殊文化存在方式,迄今为止,仍然是广大的民众依托和其维系着族群的精神需求。以怒江州泸水县鲁掌镇三岔河村傈僳族为例,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就成为了族群观念、情感、行为的物化载体,更是他们和谐生存的价值依托。因此,对这些文化物象的保护,对其隐含的情感意义的探究,这对深化文化多样性,提高民族自信心,特别是维护边疆的和谐与稳定,就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更是当代人类对精神需求层次的发展趋势。

音乐的变迁或任何文化体系或特性的改变都是以人类媒介创造的规律性为先决条件的。既然自然界在不停地演变、进化,那么变迁的意识及变化与非变化的概念就是文化现象。在对于社会及文化变迁的研究中,音乐的变迁应赋予特殊的地位,因为作为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物,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将认识和表达因素结合起来。因此,音乐是表达不断变化的生物、社会的生活现实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基础的意识连续性最好的表演艺术。①艾伦•罗马克斯(Alan Lomax)对音乐的变迁曾做过详尽的研究,他从民歌风格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来阐述音乐变迁的一种全球、文化基础的理论,提出音乐的和文化的变迁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音乐变迁的概念归于文化变迁。②如果音乐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如:音乐的变迁是由“公众运动联系”或“人和文化之中的联系”引起的,那么,音乐的结构就能用其文化现象来阐释。③

一、泸水县自然生态环境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云南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北靠自治区察隅县,东连迪庆、丽江、大理3个地州,南接保山地区,西与缅甸接壤。怒江州辖泸水县、福贡县、兰坪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主要聚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此外还有普米族、白族、汉族、纳西族、彝族、傣族、藏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52%。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偏北,地处横断山脉南端纵谷区,东部的碧罗雪山与西部的高黎贡山夹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大山脉纵横交错,高峰林立,体现出“V”字地形特征。全境气候因海拔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节明显,立体气候和地形气候、地方性气候、局部性小气候十分突出。同一山体可出现寒、温、热三种气候,有“一江、两山、三气候”,“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之说。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该地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以及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同样影响了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二、泸水县三岔河村傈僳族传承的主要音乐类型以及风格特征

在怒江泸水县的傈僳族主要庆祝的节日有“阔时节”“澡堂歌会”“收获节”“刀杆节”“火把节”等,依托这些节日,傈僳民间歌乐获得了自己的传承空间。在丰富多彩的傈僳族音乐类别中,泸水县三岔河村的傈僳族则主要擅长“摆时”(山歌)的演唱以及齐奔(傈僳族乐器)的弹奏。

(一)摆时

“摆时”(或摆时摆)为傈僳族语,汉语意思为“自由的说吧、唱吧”,也有“和调子”之意。演唱者一只手相互搭肩,另一只手附耳朵的一侧,并随着音乐节拍动腰。在聚会、节日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可演唱。人们在野外、婚礼等场合中即兴演唱、一领众和。据说,众人“和”腔原分为三部,下声部称“艾玛”,中声部称“艾玛久”,上声部称“爱符”;也有人把“和”腔分为:高声部“哎得”(由一个嗓音好的人演唱)、低声部“哎拨”(其余的人演唱);还有人把“摆时”分为四个声部。但目前我们听到的“摆时”的“和腔”部分多数为支声性的二至三声部,特性中止式为do――sol的跳进。④“摆时”多为领唱段与合唱段的多次变化重复,曲调高亢有力,合唱段为二至三声部的支声复调,结构为二段式分节歌,以do,sol两个音为骨干音,每次均收束于五度跳进的固定中止式(终止时歌词均为“呀拉角”)。歌唱中,频繁的使用“喉颤音”。

谱例:

该谱例节选自《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张兴荣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其旋律为do sol二声音列,终止式为五度上跳后同音(加倚音)的重复。演唱中喉颤音明显,和腔时因情绪所致do音偏高。⑤

(二)傈僳族乐器“齐奔”

在泸水县的三岔河村,主要流行一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琵琶,傈僳语称为“齐奔”。“齐奔”有四根弦,定弦法有:(la do re la),(la do re mi),(la re mi la),(la mi la mi),(do re mi la),(re mi la do)等。

谱例一:

“ai ji zu men wu”为傈僳族语,意为“鹦鹉的叫声”。该首乐曲为“齐奔”独奏,定弦为la re mi la 。低音部分节奏稳定,高音部分节奏变化多样。

谱例二:

“防箭舞”是一群舞者用“齐奔”为伴奏乐器,舞者边弹边跳的一种舞蹈。伴奏旋律节奏规整,音列为la dol re sol 。舞步简单,在要结束时还以歌附和。

谱例三:

“拨奏调”是“齐奔”独奏的一首曲目名。以la re mi la 定弦,节奏规整,旋律多为四、五度跳进。

谱例四:

“雪鸡翻山调”也是“齐奔”独奏的一首曲目名。以do re mi la 来定弦,音域跨度较宽,旋律多为四、五度跳进。

怒江泸水县三岔河村傈僳族音乐的主要特征为:音乐多为不带半音的五声商调、羽调式,其次是宫调、徵调式。“摆时”中的合唱部分一般都是在领唱之后出现,成“支声式”的二至三声部,和声部分的音程一般为四、五度的结合,多声思维、多声手法的运用很常见。音乐节拍“有板”类型,奇数拍极少见,常见为偶数拍。在演唱时,喉头颤音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歌词讲究对仗,后句一般为前句的帮衬,两句的意思相同,但唱词不同,因此起到了补充、强调和加深印象的作用,段式为四、六句或三、七、九句,句式多为七字句。

三、泸水县三岔河村傈僳族音乐的当代价值

随着逐步复苏和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风民俗和古老的歌俗悄然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傈僳族民歌“摆时”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三岔河村傈僳民歌传承人李学华为代表的业余文艺队就经常穿梭于县、镇举办的农村文艺汇演中。由于演出不断向外扩展,传统“原生性”的傈僳歌舞已经不能满足于外部世界人们的审美追求,于是,他就在传统的曲目中,立足“创生性”的思考,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实现推陈出新的愿望。据李学华介绍,为了把外来的快板和本族的齐奔弹奏融合在一起,他曾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来琢磨,那段时间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因为他涉足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李学华不得不超越自身,同时学习新的知识、捕捉新的灵感。机智敏锐的他终于不负众望,带着他的新作品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政府和群众对他作品的认可,像是给他注入了兴奋剂,紧接着一系列由他创作和改编的傈僳歌舞和齐奔弹奏曲频频亮相。随着李学华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在县文化局退休干部邬兴家的带领下,由李学华等二十余位民间艺人成立了“泸水县泸峰艺术团”,李学华被推选为副团长。从此,李学华带领艺术团频繁地奔波于各地演出,让外界认识了云南傈僳族丰富而绚丽的音乐文化,确立了傈僳族音乐在云南民族音乐中的应有地位。

通过文化的推广,李学华就像傈僳文化的一面镜子,以一种动态的形式照见了傈僳族文化的变迁。尽管现代文化对大峡谷的冲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毕竟还有如李学华这样崇尚本土文化的一批人士,仍在追逐着自己的精神理想、传承着族群的情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傈僳族音乐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注释:

①(英)约翰•布莱金. 杨红编译. 音乐变迁之认识过程[J].

中国音乐.1995.06

②(英)J•布莱金 管建华 译 音乐变迁研究理论和方法的

一些问题(上)[J].1992.09

③(英)J•布莱金 管建华 译 音乐变迁研究理论和方法的

一些问题(下)[J].1992.12

④⑤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第99页、第100页.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变迁中傈僳族音乐的当代价值――以泸水县三岔河村为例”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2010J080

上一篇:民族文化传承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下一篇:广西彩调音乐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