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彩调音乐刍议

时间:2022-09-24 11:37:02

广西彩调音乐刍议

摘要:彩调亦称“调子”“采茶”,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但是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彩调音乐逐渐被人们所忽略。本文初步界定了彩调音乐的概念,逐步分析了彩调音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征,并对彩调音乐的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彩调音乐;青少年;政府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与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戏曲。彩调音乐就是广西地区的特色音乐,它主要流传于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地方戏曲剧种。彩调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彩调音乐的概念

彩调亦称“调子”“采茶”,也有的叫“花灯”或叫“哪嗬嗨”。彩调音乐是在广西“耍板凳龙”“马仔灯”“唱采茶”等民间歌舞艺术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彩调音乐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音乐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调子戏”[1]。在流传过程中,其名称也多次变化,直到1955年,此剧种在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

二、彩调音乐的发展

(一)起始阶段

彩调音乐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元年,清初花鼓崛起后,湖南一些花鼓艺人随着移民游入广西谋生,将花鼓戏传入广西,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彩调剧[2]。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彩调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这一时期的彩调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彩调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二)发展阶段

彩调音乐由于深深扎根于农村和劳动人民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因此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地方剧种,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情趣十分贴近。既是生活气息极浓的下层人民艺术,就少不了对生活的直白,因此被清光绪时期的朝廷视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俚语小调。然而,恰恰因为清政府的不重视,才给了彩调音乐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没有“清规戒律”限制的彩调音乐,就像一把种子撒落在肥沃的土地上,任由生根开花结果。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广西境内的彩调音乐得到了很快发展,光宜州地区就有两百多个彩调戏班,加上劳动人民的丰富积累,各地自编的口传剧本就有数以千计之多。此时,彩调音乐在桂北地区已非常流行,涌现出了一批很有才华的名艺人。其中有一位艺名叫“四姑娘”的彩调艺人,她在彩调音乐历史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曾与“四大状元”齐名,是彩调剧种中最早的坤角(女性扮演者的俗称)。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四姑娘”的身世就是一部彩调音乐发展史。而彩调老艺人覃明德的表演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捧腹[3]。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音乐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4]。彩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

(三)繁荣阶段

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下,彩调音乐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繁荣于广西农村和城镇。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85年,丘佩锵女士在香港、新加坡先后多次举办彩调音乐训练班。热心的丘佩锵女士还和唐继合编了《广西彩调舞蹈》一书,由香港好运贸易公司出版,并畅销于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近年来,桂林市区及各县的彩调团,深入全县各乡镇农村开展彩调巡回演出100多场次,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让广大群众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了县委、县政府全年的重大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彩调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它属于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音乐体系,有着自身固有的艺术特征。

三、彩调音乐的特征

(一)彩调音乐的程式化

各类表演艺术都以它独特的表演手段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影视用画面语言,话剧用台词,歌剧用歌唱,舞剧用形体舞蹈,都有特定的法式。而彩调音乐则是用程式化的表演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什么是程式?程式就是相对固定、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和表演法式。

彩调音乐的程式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角色各有其固定的唱腔。如“摇旦腔”“老旦腔”“蠢子腔”“花子腔”“和尚腔”等。表达不同角色的情绪也有常用唱腔。如“诉板”“怀调”“归家调”“忧板”“哭腔”“骂腔”等。为不同角色的行动而配置的唱腔有:“走马调”“打鸟路腔”“赶路腔”“摇旦路腔”“采莲春”等[5]。

(二)衬腔的灵活运用

彩调音乐也称为“哪嗬嗨”,说明它无曲不带衬词衬腔,常见的衬腔有“哪之嗬了嗨”“哪嗬了嗨嗨”“哟咦哟”“咦儿哟”“得儿哟”。衬腔的数量是不固定的,在彩调音乐中,没有衬词的唱腔极少,演员利用衬词衬腔来调控舞台,从遵守彩调音乐原则到随机灵活运用,把舞台上的音乐发挥得丰富多变、多姿多彩。

(三)音乐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从曲式结构来看,彩调音乐大多采用由单乐段或复乐段构成的一段体,比较简单,很容易理解。从音阶来看,传统的彩调音乐主要由1 、2、 3、 5 、6 五声音阶构成(较少用到4、7)。旋律优美动听,使广大老百姓易于接受。从音域来看,其音域跨度不是特别大,适合传唱。另外,彩调音乐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反映现实生活,故事情节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富于大众化、口语话,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总而言之,这种音乐上的生动活泼、诙谐风趣、通俗易唱,成为彩调音乐赢得民心的关键所在。

(四)彩调音乐的地方色彩

彩调音乐毕竟成长于广西这块土地上,其地方色彩主要凸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泛地吸收广西桂北地区诸多的音乐元素。如喧闹的锣鼓、鲜艳的服装、响亮的演唱;二是采用方言进行演唱。传统的彩调音乐基本上是以桂北方言为创腔基础的。这种方言的歌唱,无论在曲调风格或演唱风格上,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桂北方言在字音、语调上的特点反映在音乐上,就形成广西彩调独特的调式、旋律和节奏等。

四、彩调音乐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彩调音乐,在当今音乐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因为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更喜欢像“西餐”一样的现代时尚音乐,而相对传统的彩调音乐已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但彩调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体裁,在对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调节方面,有着其它音乐种类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让彩调音乐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青少年是音乐最好的传播者,彩调音乐也一样,所以在彩调音乐的传承上一定要重视青少年的作用。这就要求音乐制作人和彩调音乐爱好者,应加大对彩调音乐体裁的创新,在选材上重视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相结合,在保留彩调音乐精髓的基础上,揉进一些现代音乐元素,创造出一些适合青少年传唱的彩调音乐,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彩调音乐的传承。

(二)地方政府也应重视彩调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可以将彩调音乐列入当地学校教育的范围,培养更多青少年成为彩调音乐接班人。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彩调剧团的资金投入;加大彩调音乐在各种节日和晚会演出中的比例,从而使彩调音乐得到广泛的宣传。同时,还可以借鉴豫剧在河南的传播方式――《梨园春》擂台赛,地方政府也可以在本地电视台开办一个专门关于彩调音乐的节目,实行打擂台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彩调的传播,使彩调音乐成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品牌剧种。

彩调音乐清新明快、优美动听,在众多的地方戏曲中,独具魅力。我们一定要重视彩调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让彩调音乐焕发出新的光彩。让这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开花结果,重现一片生机。

参考文献:

[1]李韵,张喻.《中国民歌之路怎么走》[M].北京:

《光明日报》,1998/l1/19

[2]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J].201、222页,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1988

[3]何红玉,苏兆斌.《戏韵》[M].5页,桂林:漓江出

版社,1999

[4]洛地.《关于尊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口头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条意见》、《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M].第10择,109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社,2006

[5]钟敬文.《新的释站》[J].395页,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上一篇:变迁中的傈僳族音乐的当代价值 下一篇:打造新媒体 进一步提升广电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