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03 08:07:14

少数民族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本文借助新疆1148份少数民族农户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因素。结果表明,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较高,且借款具有短期、低额度、高利率等特点,农户更希望从正规金融渠道来获得借款。而人口特征对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的影响较大,且农户生产性和消费性借贷需求程度较为接近。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21-05

一、研究背景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一直处于“供给领先”的状态,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生产经营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资金在发展农业经济中起到主导性作用。然而,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过于单一,农村信用社几乎是唯一面向农村的正金融机构。这导致农户借贷较为困难,或者获得的借款无法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求。特别对于处于我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等原因使得借贷难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程中海(2013)等发现西部少数民族农户借贷期限短、额度低,且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意识较弱。蔡秀(2010)结合对四川农户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借贷需求高,且亲友间的无息借款多于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李亚彪(2014)通过分析海南省少数民族农户借贷行为,发现农户借贷需求大,且渠道以民间借贷为主等等。

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民族价值观是影响其借贷行为的重要因素。徐静(2015)认为,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影响其借贷行为,主要体现在利率、规则等方面。宋艳红(2014)认为,农户的自身特征和经济特征对农户借贷需求及借贷渠道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影响,并存在一定的金融抑制现象。马艳艳(2015)等认为,农户个人、家庭资源禀赋、农户社会资本、农户融资条件等变量对其借贷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农户家庭人口学特征入手,研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以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农户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5年3月-5月期间对新疆农户实地调查所得,调查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新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包括南疆的尉犁县、轮台县、阿瓦提县、库车县、温宿县、莎车县、巴楚县、麦盖提县;北疆的乌苏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县(市)抽取3个左右的乡(镇),每个乡(镇)抽取3个左右的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抽取20-30个农户。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总共调查了13个县(市)46个乡(镇)122个村。最终获得2070份问卷,通过严格审核,除去无效问卷(如信息严重残缺,存在逻辑错误等),收回有效问卷1726份,有效回收率为83.4%。经过后期整理、统计,得到样本基本数据。然后从1726份有效数据当中选出符合要求的少数民族农户数据,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最终得到1148份少数民族农户数据。

(二)数据人口特征

一般来说,衡量人口特征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收入等。为了更为全面地描述农户的人口特征,本文选择了户主特征与家庭结构特征两类指标来衡量。其中,户主特征包含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是否务农等指标,家庭结构特征包含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数、农业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比例等指标(见表1)。

根据样本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户主特征方面,男性户主占绝大多数,比例为91.63%,女性户主仅占8.37%。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6-40岁和41-50岁年龄段占主要部分,比例分别为33.77%和31.76%。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比例分别为42.16%和45.03%。大部分户主没有社会经历,比例为73.26%,只有26.74%的户主有社会经历,这说明少数民族农户较为保守、封闭,社会阅历较少。大部分户主务农,务农的户主比例为91.80%,不务农的户主比例为8.20%。

家庭结构特征方面,农户家庭人口数普遍较多,比例以3-4人和5-6人居多,分别为37.78%和43.80%。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农户在采摘农作物期间雇佣劳动力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家庭劳动力人数较少,以1-2人为主,比例为56.20%,其次是3-4人的为35.17%。农业年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方面,以50%以上比例为主,占72.86%,50%及以下比例为27.14%。这表明农业收入是该地区少数民族农户收入的主要方式。

(三)少数民族农户借贷行为

1.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高、数额小。总的来看,农户借贷需求强劲,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为57.91%。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农户的农业生产资金主要是靠借贷来获得,没有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为42.09%。在获得借款的农户当中,1万元及以下、1-5万元和5万元以上额度比例分别为20.76%、62.73%和16.52%,以中小额度为主。由于农村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信用评级证明和抵押担保的要求较高,导致农户能够获得的借贷额度较低。

2.农户偏好正规借贷渠道。农户偏好正规借贷渠道,且获取借款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涉农银行,比例分别为66.08%和28.98%,其他渠道如农资企业、放债者和亲戚朋友所占比例不高,分别为0.48%、0.64%和3.82%。农户认为,正规金融机构能够满足他们资金需求,而且不欠人情,所以农村信用社和其他涉农银行成为了首选。但正规借贷方式往往需要抵押担保,并经过严格的审批,较为麻烦,所以当借贷数额不大时,常常向亲友借贷。选择农资企业的农户认为,农资企业能够间接提供资金援助,例如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只有在向前四者借贷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农户才会采取向放债者借款的渠道,此类借款较为灵活,但利率较高。

3.农户借贷周期短、利率高。在农户借贷周期与利率方面。农户选择1年及以下周期较为多见,比例为76.05%,符合农业生产的周期规律,同时与金融机构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的周期保持一致。而2年以上周期比例为18.83%,1-2年周期较为少见,比例为5.12%。利率方面,穆斯林崇尚的《古兰经》中提出存款不进银行,这导致银行由于缺乏存款,从而影响其贷款业务,因此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保证自身利润。所以农户借贷利率普遍较高,以5%-10%的利率为主,比例为87.79%,5%以下利率和10%以上利率所占比重较低,比例分别为7.06%和5.15%。

三、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分析

周宗安(2010)在对山东省农户信贷需求评析时,首先将农户分类,然后分析影响不同农户信贷需求发生率的因素。本文借助其研究方法,利用借贷行为发生率2来分析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一)户主特征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由于男性与女性在思维方式和决策能力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可能产生不同的借贷行为。从户主性别来看,男性户主借贷行为发生率为59.75%,远高于女性户主的38.54%。伊斯兰教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因此融资中女性的地位不被重视,一般由家中男性户主决定是否借款。同时,女性户主在对融资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决策能力上均弱于男性户主,从而容易抑制借贷行为的发生。

从各年龄段来看,25岁及以下、26-40岁、41-50岁、51-60岁和60岁以上户主的借贷行为发生率分别为50%、58.66%、59.34%、60.85%和50.37%,图像呈倒“U”型,这与胡枫、陈玉宇(2012)和谭燕芝、罗午阳(2015)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因为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农户发生支出的项目也会不同,处于中年年龄段的农户需要抚养子女、赡养老人,在子女上学、结婚、盖房、父母医疗等方面支出的资金较多,负担较重,容易发生借贷行为;而25岁及以下的青年、60岁以上的老年年龄段的农户发生该类支出较少,因此借贷行为较少。

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及以上的户主的借贷行为发生率分别为50%、55.99%、60.15%、57.28%和64.29%,总体呈上升趋势。文化程度不仅体现自身修养素质,也间接体现着对金融功能的认知程度。因此,文化程度越高的户主对融资重要性的认知度越高,同时由于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存在,金融机构也倾向于给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提供贷款。所以,文化程度高的户主发生借贷行为的机率就会相应提高。另外,文化程度低对农户借贷有两方面影响。第一,非正规借贷当中,由于借贷双方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在借贷过程中没有签订合理的契约或契约签订不合理。有部分居民由于文盲的原因,无法看懂契约条款,或者由于语言不通,产生误会。第二,文化程度较低往往会使得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不公平现象,垄断与欺骗行为导致的利率升高,会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从户主社会经历看,有社会经历的户主的借贷行为发生率为60.91%,没有社会经历的户主比例为56.84%。社会经历较多的农户社会关系跨度较大,且社会关系网较为复杂,所以能够获取的借贷条件较多,借贷行为发生率高。

从户主是否务农对其借贷行为的影响,务农户主的借贷行为发生率为57.73%,略高于不务农户主的54.84%。这是由于两类农户借贷的目的不同,务农的农户借贷目的多以农业生产的生产性借贷3为主,而不务农农户借贷目的多以日常消费等消费性借贷为主。同时表明农户以消费性借贷需求为目的的比例较高,与黄祖辉等(2007)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二)家庭结构特征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加,农户的消费性借贷行为将会增加,而生产性借贷行为将会减少。从家庭人口数来看,1-2人家庭、3-4人家庭、5-6人家庭和7人及以上家庭借贷行为发生率分别为54.90%、59.12%、56.77%和59.38%,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随着家庭人口数的增加,农户借贷行为随之增加,且推断增加的借贷行为主要由消费性借贷需求的增加所造成。从家庭诙力人数看,家庭劳动力人数为1-2人、3-4人、5-6人和7人以及上家庭的借贷行为发生率分别为59.16%、56.08%、59.09%和36.36%,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可能会出现家庭劳动力替代雇佣劳动力的现象,因此借贷行为就会因此减少,且推断生产性借贷需求减少。

一般来说,不同收入方式的农户其收入水平、收入的季节波动、收入的风险程度、投入的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借贷行为。结合前文分析,由于生产性和消费性需求的并存,导致两类农户的借贷行为发生率相差不大。农业年收入占比为50%及以下的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为59.81%,而占比50%以上比例为57.37%。

四、模型分析及解释

(一)变量设置及模型选择

本文设置的人口特征变量包括户主特征变量和家庭结构特征变量。其中,户主特征变量包括户主性别(Gender)、户主年龄(Age)、户主文化程度(Edu)、户主社会经历(SE)和户主是否务农(WF)。家庭结构特征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数(FP)、家庭劳动力人数(FL)和农业年收入占比(IS)。另外,农户的农业生产特征是其发生借贷行为与否的一个重要影响方面,同时为了控制家庭人口学特征变量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增加了农户的农业生产特征变量,主要包括种植规模(PS)、种植年限(PN)、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AC)和是否购买农业保险(AI)等变量。

基于前文对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的分析,本文指定以下研究假设:户主性别、文化程度、社会经历、户主是否务农、农业年收入占比和家庭人口数等变量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方向为正;家庭劳动力人数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方向为负;户主年龄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方向不确定。

基于数据特征,本文选择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Probit模型基本形式为:

若以CB表示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以CB=1表示农户发生借贷行为,CB=0表示农户未发生借贷行为。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分析。

(二)模型结果及解释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在人口特征变量方面,性别(Gender)、是否务农(WF)和家庭人口数(PN)三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分别在1%、5%和5%水平上对农户借贷行为显著正向影响,与前文分析、预测一致。在r业生产特征变量方面,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AC)在5%水平上对农户借贷行为显著负向影响。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在资金、技术、农资等方面获得的帮助较多,对资金的需求也就相应减少,所以借贷行为较少。各变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性别(Gender)>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AC)>是否务农(WF)>家庭人口数(PN)。

此外,其他变量在模型估计中表现不显著,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不具备显著解释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新疆1148份少数民族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借贷行为,构建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总体来看,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较高,且借款具有短期、低额度和高利率等特点。相比于非正规融资渠道,农户更希望从正规金融渠道(例如农村信用社、银行等)来获得借款。而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男性户主借贷行为发生率远高于女性户主;户主年龄与农户借贷行为存在倒“U”型关系;文化程度、社会经历、户主是否务农、农业年收入占比和家庭人口数等与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成正比;家庭劳动力人数与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率成反比,且农户生产性、消费性借贷需求程度较为接近。在影响因素方面,性别、是否务农和家庭人口数分别在1%、5%和5%水平上对农户借贷行为显著正向影响;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在5%水平上对农户借贷行为显著负向影响。各变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性别>是否加入农业合作社>是否务农>家庭人口数。

针对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在少数民族聚居杂居地区,应结合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尊重民族感情和各,加强优生优育政策的落实,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加大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实行合理的利率市场化调节。

其次,完善金融供给制度,降低准入壁垒,以政策、法律等措施保障、培育或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介入,合理引入外资银行,形成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主体和有效的竞争机制,有效扩大金融服务(包括数量和品种),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为农户提供更多的资金选择机会,满足多样性的资金需要。

再次,随着农户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和生产性支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资金需求量必然增大,正规信贷应适度放宽贷款额度限制,以满足农户大规模生产资金需求。同时,成立专业的担保公司,担保农户向农行或农信社贷款,大幅降低金融机构和农户自身的信贷风险,增强农户贷款意愿。

最后,国家更应加强政策性金融和财政支持,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中低收入农户提供更多、更优惠的生活性消费贷款项目,刺激消费,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蔡秀.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2]程中海,罗芳.少数民族农户借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3,(5):81-83。

[3]顾宁,范振宇.农户信贷需求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8):73-78。

[4]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来自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2):178-192。

[5]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73-80。

[6]李亚彪.民族地区农村民间融资需求研究[D].吉首大学,2014。

[7]罗芳,李平.新疆兵团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9,(3):87-95。

[8]马艳艳,林乐芬,杨国涛.生态移民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57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J].学术论坛, 2015,(1):73-77。

[9]宋艳红.广西农户借贷行为实证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0]谭燕芝,罗午阳.农户金融行为偏好与借贷行为――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J].区域经济评论,2015,(5):96-103。

[11]王定祥,田庆刚,李伶俐,王小华.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5):124-138。

[12]徐静.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民间融资问题研究――基于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融资现状[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 139-142。

[13]周宗安.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与评析:以山东省为例[J].金融研究,2010,(2):195-2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1148 ethnic minority farmers in Xinjiang, the paper builds Pr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borrowing behavi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that farmers have ever borrowed is higher, and the borrowing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short-term, low limit and high interest rates and so on, and farmers more hope to obtain a loan from the formal financial channels.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cidence of farmers’ borrowing is greater, and the degre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orrowing is similar.

Keywords: minority farmer; borrowing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

上一篇:Stitch Fix,让购物变简单 下一篇:国产服装品牌的时尚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