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时间:2022-10-03 07:36:32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与学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为:

1.基础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学生必要的个性因素的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了基础,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先导。同时,体育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心理保障。

2.广泛性。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或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失来进行咨询、辅导或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在内容上更具有广泛性。

3.整体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与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知识、技能信息,而且有情感、意志、性格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信息,他们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

4.渗透性。体育课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心理信息。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心理品质;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等等。因此,教师要自觉地注意这种“隐性教育”的作用,能动地去挖掘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尽可能消除不利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具有心理教育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反对划一性;提倡创造性,反对一味地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启迪精神,陶冶个性,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也就是说教师要葆有一颗童心,才能把握学生特有的情感世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得到发展。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让全体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活动交往形式不断变化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括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学习方式可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提高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上一篇:实施分层次教学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下一篇: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进生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