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门楼盛宴之徽州砖雕

时间:2022-10-03 06:56:42

摘要:徽州砖雕是我国古代建筑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其朴素与生动性赋予建筑以丰富的表情。徽州砖雕刻工精良,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人文趣味,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明清徽州砖雕艺术的发展过程出发,探讨了徽州砖雕的内容、工艺手法以及文化背景等内容。

关键词:徽州砖雕 雕刻手法 徽商 题材 儒家

徽州古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它如一条历史的链条般环环相扣,在现今遗存的明清建筑群中留下了历史传承的痕迹。从唐代开始,大量北方的先民移居到徽州,带来丰富的中原文化,影响着建筑的形式及风格。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徽州古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建筑装饰风格而独放异彩。

徽州砖雕的雕镂采用当地盛产的青灰砖,其质地坚细,它是一种建筑装饰,在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徽州砖雕的雕镂中,对构图的完整性与人物的写实性给予了许多关注,这种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徽州砖雕艺术的主要风格,在构图上具有轮廓鲜明、情节完整等特点,让人们看到一幅幅圆满细致的图画,人物宁静与典雅,整体氛围有序与和谐。到现在为止,它还存在于明清时的古建筑祠堂、寺庙、书院和民居中。其材料的特殊性构成了许多独特的装饰手法、制作方式与风格特征。将其与木雕、石雕相比较,砖雕的成本不高,材料不难找,工艺上没什么没难度,结实耐用,实用性和观赏性都比较强。

1 徽州砖雕题材丰富

徽州砖雕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题材十分丰富,内容有戏剧人物、园林山水、翎毛花卉、龙虎师象、八宝博古、几何形体、文字等。砖雕工艺中精工细作的中心是人物题材,数量非常多,嵌置的位置往往是门楼、八字墙的额枋或华板、门罩上,这些位置都比较突出。徽州砖雕有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和其他社会生活等内容。不仅展现了文人墨客的风雅、商贾离家的在外的漂泊,还描写了日常劳作中的侍耕农夫、纺织村姑等劳动形象,还有孩子间嬉戏打闹、舞龙舞狮等喜庆场面。如小说题材有《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惜春作画”;戏剧题材有“郭子仪拜寿”、“古城会”;神话传说有“和合二仙”(如图1)“八仙过海”;民间故事方面的有“百寿堂”“百子图”;以及不胜列举的表现社会风俗、伦理观念的故事画。

砖雕中用到动物图像时,有吉祥物寓意的图案大多都放在门楼、门罩、角缘、雀替,如龙、凤、虎、牛、马、羊等,都象征着吉祥,象征生活美满、事业蒸蒸日上,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种类非常多。狮子的图案使用的最多,民间艺人,将狮子看成一种既威猛而又可爱的动物,两种对立感情的巧妙糅合,留下了很多的传世佳作。有狮子滚翻腾、对舞、立坐、俯仰各种姿态,图2向我们展示的是“太师少师”,它由两只狮子组成,一只大的一只小的,蕴含的深意是官位亨通;再如,鱼的谐音是 “余”,象征生活的富裕,鱼和莲花组成的图画,则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有大象、麒麟、蝙蝠等都是可用来表现吉祥喜庆的寓意。龙和凤虽然在封建社会作为装饰性主题的情况非常多,但在民间运用时有很多规定,在砖雕中使用比较少,只是在神庙的脊饰或在八字墙锦带连续花边中偶尔使用。其它还有如鹿、猴、松鼠、喜鹊等动物为内容的画面,种类非常多,数不胜数。

还有许多是单纯描绘花卉的植物图案,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其中包括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以及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此外,还有荷花、花生、蔬果等都可用来雕刻,如图3给我们展示了瓜果砖雕。佛教中,莲花比喻圣洁,意味着纯洁与祥和;莲的果实种子很多,和石榴、葡萄一样寓意子孙后代生生不息。这些形象大部分都使用了折枝、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装饰手法,有高突阳刻的,平剔阴刻的,粗犷豪放的,细密秀丽的,规整严谨和圆浑稚拙的,极尽巧思变化之能事。结合中国画的传统法,绘制花鸟图案,构图生动,画面丰满,节奏变化自然,让人看后心旷神怡。

徽州砖雕艺术中,不仅描绘单一的艺术形象,还对许多的形象进行组合,构造不同象征意义的图案。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如由松鹤构成的图案寓意“松鹤延年”;由牡丹与凤凰构成的图案寓意“富贵吉祥”;龟与鹤由构成的图案寓意“龟鹤齐龄”;一些不一样的花卉摆成圆形簇拥的形态寓意“花团锦簇”;瓶中插花意为“四季平安”,插如意谓“平安如意”等。

还有如八宝、博古、几何纹形、文字形等这样的静物砖雕,占有砖雕图案的一定比例。其中被视为传统静物画的“博古图”是一种重要的砖雕图案(如图4所示),这些琴棋书画,钟彝古玩在卷草、回纹环绕的花边锦中呈现出来。另外,砖雕漏窗也是形态各异,方圆兼备,还有扇面和叶形。用松石、梅竹、龙、福寿的图案雕刻漏窗,可使房子装点的看起来非常古朴典雅,会有一种浓浓的书香气渗透出来。

2 徽州砖雕技法生动

明清时期的徽州砖雕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明代初期的砖雕,承袭了秦汉遗风,多为高浮雕,其线条简单粗壮,用线平刻较多,人物形象变化较少,画面较单纯。随后逐渐发展为技法相对朴素,用刀刚劲洗练,气势雄浑有力,大多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虽然其构图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注重整体效果,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

明初的砖雕手法与风格接近于汉画像砖,是汉代制作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汉画像砖大都是模印砖坯,或砖坯刻画后人窑烧制,嵌砌时再进行修刻而定型的。而砖雕同汉画像砖一样,原料用的是青砖,这种青砖运用特殊技艺烧制而成,色泽纯清,先细磨成坯,然后画上画面的轮廓,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雕刻,局部“出细”,一一地凸现出原本设计好的图案。在徽州歙县的岩寺、呈坎两地一些明代的门楼上的砖雕就是这样的;明代住宅的许多脊饰吻兽、鳌鱼等,也都是通过模印烧制的。

到明末清初,大贾富室们长期建造一些祠堂、庭园等,砖雕工艺越来越完善。绘画与木刻的发展对砖雕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同时,西域藏传佛教艺术中严谨与慎密的表现形式也渐渐传到东部。于是,与明初时期古拙、质朴的风格相比,砖雕慢慢变得繁复、写实,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了。画面在情节与构图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雕刻越来越具有层次性。砖坯上最多用九层透雕,画面的布局运用立轴和手卷式的章法,表现出非常端庄严谨的态势,精雕细琢,雕刻技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精湛。

上一篇:浅论新闻宣传工作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煤矿安全心理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