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10-03 06:36:42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 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创新精神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历史课程包罗万象,有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从历史中汲取创新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是历史新课程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的新任务。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创新精神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历史包罗万象,有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从历史中汲取创新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是历史新课程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的新任务。笔者拟就创新历史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要有教师的创新教学

历史课程创新教学,从操作性角度讲,应要经得起“三问”:

1.教学内容形式是否与日俱进

历史学科就像一条历史长河,是让学生只要学会游泳就行了,还是让学生学会“蛙泳、蝶泳、仰泳、花样游泳”呢?教学内容与形式是否与时俱进,不仅成为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所在,而且是思考新形势下历史课程如何发展的现实起点。历史教学如果总是老一套,不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不贴近社会实践,无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就失去了历史新课程的意义。

2.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鼓励了他们的探究行为

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青少年好奇心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定势尚未形成,头脑中的局限性不多,更容易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他们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加以探究,实质上就是不断地在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新人才的根本基础,历史中有的是“谜”,有的是创新资源,所以,一定要着眼于营造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鼓励他们的探究行为,才能真正“教学相长”。

3.是否鼓励学生们质疑发问、奇想异想

青少年有求知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质疑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是需要后天来培养的。历史长河的“谜”需要我们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帮助同学们把他们具有创新的反应付诸行动;赞赏他们的奇思异想,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既要发展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又不能忽视操作性和动手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青少年在历史长河中“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需要精心呵护,需要我们历史教育“传帮带”。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努力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改革更新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历史新课程赋予我们历史教师新的任务,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发扬课堂民主,让学生想创新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想说、想问、想试。这样的氛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教师应以平等、对话的态度去接受、信任、尊重每一位学生,满足和保护他们的发表欲,快餐文化 激起学生大胆创新的信心。如教学“罗马人的法律”时,让学生上台表演(或口述)各种案件的审理,经补充、讨论,同学就能很快比较、总结出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异同,从而得出法律的制定是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规律。由此可见,发扬课堂民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去研究、探求、尝试、创新。

2.开发探究时空,让学生能创新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历史问题,使学生有机会来创新。例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组织小型班级辩论会,同学们在当“家”的过程中就不由自主地引入自身储蓄的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并时不时掺杂各家,会“亡羊补牢”,从而得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和与时俱进的道理。在课堂上让学生占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不断迸出创新的火花,运用业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积极的主动思维去捕捉和处理信息,去面对新知。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

3.强化思维训练,让学生会创新

创新思维来自良好的习惯。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以下几种思维习惯是形成和发展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

(1)好奇好问。如讲“孔子”一课时,纯收入孔子所说的“事问”(即逢事问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学与问的关系,学习起源于问,要做学问首先要会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中,开始其生命历程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头脑中充满“?”,一旦问题形成,围绕问题应能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在问题意识指引下的“教学相长”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联想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联想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想象是加工重组经验而创造新事物的映像。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我们今天了解历史只能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文物古迹遗址,二是文字资料。因此,我们只能说对历史还知之甚少,新课程中图文并茂,问号甚多,给学生留下了许多学习探究和活动的时空。我们的历史教育多一分幻想的色彩,多还学生一点幻想的自由,我们就能多感受到一份“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就能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

(3)独立思考。历史中有铁事例能说明思考的积极性。如讲到“大禹治水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得出大禹一反常规,即一反以前的“堵”法,而创造性的用“疏导”法治服了洪水。结合后面让同学“修建都江堰造福千秋”,同学们个个都成了“水利专家”。

(4)关于观察。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基本途径。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准确、周密、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历史课堂中设计安排了许多观察内容,如观察人形陶罐、舞蹈纹彩陶盆、人物鱼纹陶罐等。让学生学会观察,说不定也会有“瓦特通过观察蒸汽顶起壶盖发明蒸汽机”这样的奇迹出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现象,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大胆质疑。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说的就是要学生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不关于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在应该教育下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历史”是最容易让学生按照老师讲的、书上说的去死记硬背的学科。这与历史教育的本义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历史教育要注意在历史问题得出答案后有意问一问为什么,或故意反驳与学生辩论,久而久之,学生在得到答案或某种观点时,就会自己质疑,敢于质疑。

(6)勇于实践。现实中,有新奇想法的学生不少,但缺少能够把新想法付诸实践的学生。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勇于实践,创新才会“如活水来”。历史中不乏有鲜活的史例:愚公移山、商鞅变法、挑战权威苏联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等。我们历史老师要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克服墨守成规、浅尝辄止、安于现状等妨碍创新的消极心理,主动探索、乐于探索,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萌芽就会茁壮成长。

有位未来学家预言:“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历史留给人类唯一的任务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从事不同程度的创造性工作”。今天,历史新课程赋予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重任,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条件,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日夜颠倒 健康大隐患 下一篇:打扮漂亮,心理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