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部有意识的变革

时间:2022-10-03 06:26:29

组织内部有意识的变革

经济理论目前仍然不能很好地解释组织为什么变革及如何变革。一方面,基于均衡观点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只关注组织的应然状态,却忽略了组织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在这种视野中,组织变革只有目标而过程缺失。另一方面,演化经济学家只关注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而忽略了组织本身有意识的变革。在这种视野中,组织变革是一个没有目标的无限过程。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讨论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别以“均衡”和“演化”为特征的变革过程来研究组织内部有意识的变革。前两部分分别讨论动态均衡过程和目的导向的演化过程。第三部分将此两种过程应用于组织学习的讨论。最后部分得出结论。

一、学习与动态均衡过程

许多经验研究表明,组织成员并非盲目地遵循组织惯例,而是在遵循的同时也对组织惯例进行思考和变革。在尼尔森和温特的开创性分析中,经济系统的变迁并不是随机过程,而是经济主体有意识行为的结果[1]。组织变革不仅是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也强烈依赖于组织内部变量。这方面组织内部的学习过程扮演了重要角色。既然组织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因此从组织内部的学习角度分析组织变革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正如凡勃仑所说:“变革永远都是思维习惯持续的变革。”[2]

学习可以被看作一个主体在与环境的交流中长期的行为变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两种学习: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不会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系统,这一过程只能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行为能力,而不能增加学习者的知识。相反,认知学习过程则会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增加学习者的知识。

在我们的讨论中将学习作为联接均衡观点和演化观点的中介概念。一方面,它需要利用演化理论中路径依赖或不可逆性来描述其过程;另一方面,它也需要通过均衡逻辑来理解其最终成果。这一特征相当重要,据此可以将学习过程区别于一个随机变迁过程。学习是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因此它必须遵循必要的规则及教学模式。一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结果可能有很多,但并非无限的。假如我正在学习骑自行车,那么我最终也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因此,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Garrouste提出,一个动态均衡系统意味着所有作用其上的力量都不能使之偏离一个既定的路径。换言之,它是一个稳定的演化过程[3]。

一个处于动态均衡的系统能够趋向于一种状态或状态集,如果它的目标是给定的,或者它只是追随一个轨迹或一种逻辑,如果它没有一个给定的目标。因此,一个动态均衡过程与意向观点是相容的。原因就在于系统的演化过程遵循某些被预先确定的规则。因为这些规则不变,学习系统行为的演化也就被限制在一个限定的路径之内。

一个动态均衡可以表示为在一个已知环境中的运动。首先,主体在充分考察他所处的环境之后决定他是否行动。一旦确定行动,他将进入一个动态过程。如果环境是已知的,可能会出现一些可预见的干扰,这些干扰使他在不改变规则的前提下调整他的行为。因此,主体行为的改变是稳定,而且他的决策也会保持在一个预先确定的轨迹上。

二、目的论过程

在前面我们假定环境不变,因此预先制定的规则不变,但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并且变化的环境中,必须考虑到一个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规则变化的可能性。因为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为了实现目标,必然会在主体意志和系统行为之间寻求新的动态平衡,就需要对规则和系统演化轨迹进行调整。Charles Taylor将一个目的论行为定义为一个目标导向模式[4],它与单纯的刺激――反应模式不同。Norman Malcolm将这一模式的逻辑定义如下[5]:

当状态S与环境B给定,如果为了事件G发生需要B,则B发生。

这个定义提供了两种逻辑联系。逻辑1表示行为B与目标G之间的关系,逻辑2表示逻辑1与系统S有效行为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目的论模式所必需的两个条件。主体必须首先完成行为B(依据逻辑2),其次,通过评估B与G之间的相关性,必须有意识地去如此行动(依据逻辑1)。这两个条件单独来看都是不充分的,因此,必须以目的导向将它们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考虑,而不能只是看成意图与行为的巧合。

我们将一个合目的行为的变化过程称为一个目的导向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代表了两种均衡。第一种均衡,类似于一个动态均衡,表示规则的稳定性,这些规则引导着行为过程;第二种均衡是认知系统的稳定性,它决定了行为过程。认知系统维持的时间越长,引导行为演化的规则越是能保持均衡。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系统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通过主体目标的变化表现出来,或者通过他对自身行为与目标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表现出来。因此,引导过程的规则也必然改变以适应新的认知系统。

一个目的导向过程可以表示为一种在未知环境中的运动。当主体决定了他大体的运动路径之后,在运动过程中随着不断从环境中收集信息和知识,他会利用一切机会修正他的路径。

一个目的导向过程的逻辑在三方面不同于动态均衡过程。首先,它依赖于无限理性原则。在一个目的导向过程中,主体不仅要考虑手段,而且要考虑过程的目的。其次,它极其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图。这个过程的特征不仅依赖于环境和主体的偏好,而且依赖于认知系统独有的特性。具有相同主观意图的两个人,在相同的环境中,有相同的认知局限,如果他们的理念不同,而且如果他们对行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没有同样的解释,他们就会有不同的行动。最后,与动态均衡过程相比,一个目的导向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加开放。这种目的的不确定性部分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本质上是由于知识创造过程的不确定性。

三、过程的类型和组织学习的类型

我们现在可以区分两种学习的过程:

1.一种是动态均衡过程,它表示一种稳定的变迁过程,由稳定的规则引导。这一过程运行在一个稳定的轨道上,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的行动也是受限的,他的理性也可以被认为是有限的。

2.另一种是目的导向的。这一过程中结果和规则可以依目的被修正。与动态均衡过程不同,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而且需要更完备的理性模型以整合个体行动者的主体向度。

在个体层面,这两类过程可以被看作两类学习。正如故乡一部分中讨论的那样,行为学习是一种不会影响到主体认知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行为学习可以作为一种目的导向过程来分析,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不会发生变化,此过程处于动态均衡状态。另一方面,认知学习是一种会影响主体认知的学习过程。因此,这种学习过程必须作为一种完全的目的导向过程来分析,这一过程具有不确定的结果和轨迹。

在组织层面上,学习可被定义为组织行为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定义两种类型的组织学习。首先,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适应性过程,这一过程是组织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当组织的主要目标保持不变时此类学习就会出现。它类似于达尔文式的演化过程。其次,组织学习也可以被看作一种被引导的组织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由于环境变迁,而是由于有意的管理方面的决策。它取决于与特定目标相关的特定策略,或者是隐而不宣的集体意图。

在我们的分类中,组织的适应性被划为动态均衡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一套稳定的规则集合,这意味着其结果是可预测的。而被引导的组织的变化则被划为目的导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终结果很难预测,因为它的运行轨迹依赖于具有特定目标和意图的认知系统。

四、结论

区分目的导向的学习过程和动态均衡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面对同样的环境的扰动时,组织作出不同应对的原因。上述分析使我们得到一个不同的结论,即如果团队被一个所示特定目标的权威所控制,当它面临新的管理制度时,它的反应与自我组织的团队完全不同。在前者,会发展出一种目的导向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很难预测,而且可能与管理者的预期相冲突;在后者,团队会以分散的、个体之间交往的方式,以一种动态均衡的方式使自身适应新的规则。

对此一问题的研究,除了理论上的论述,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以确认这两种学习过程。而且,在组织层面上,当面临环境变化时组织为了实现整体的适应性转型,评价集体意识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

上一篇:独立学院构建智慧图书馆的思考 下一篇:论驰名商标的认定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