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友”的环境救济参与

时间:2022-10-03 06:19:19

“自然之友”的环境救济参与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第一家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自然之友”为个案,对其上海小组的松江“癌症村”维权诉讼活动进行描述,分析“自然之友”环境救济参与的特征,以期为中国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众参与 救济参与 自然之友

当前,环境已成为全世界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背景下,在公众参与的历史传统下,国外的环境非政府组织纷纷成立,号召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在这股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推动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特别是当公众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环保非政府组织帮助公众通过诉讼或调解程序等参与环境事件的处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然之友”作为我国第一个成立的环保非政府组织,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从早期单纯关注环境教育与野生动物保护,逐渐发展成为集环境教育、政策倡导、公众参与、重大议题调研于一体的全国性、综合性、会员制环境保护机构。其中,环境污染和破坏后的救济参与是“自然之友”的一项重要工作。

救济参与是公众参与的一种。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现代新兴的民主形式,在西方国家发展也不过几十年,但已呈现出一种蓬勃的景象。“公众参与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机制直接使公众介入决策。公众参与的范围是指在公共事务中,公众可以在哪些领域参与。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环境事务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应当具有广泛性,具体包括:1、决策参与。决策参与是指公众在环境法律、政策等的制定过程中,以及在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的参与。2、救济参与。救济参与是指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后的参与,包括通过诉讼程序或调解程序参与环境纠纷的处理。救济参与是一种事后的、被动的参与。

2010年,松江南门村吕伟明写信给环保非政府组织“自然之友”,希望得到“自然之友”的帮助。吕伟明来自上海松江南门村,这是一个癌症村,在南门村王墙生产队一百多人中,近两年已有十多人患有或死于癌症,而这一切都始于一家塑料加工厂,这家工厂就在离吕伟明家不到一百米距离远的地方,工厂开工时经常能闻到难以忍受的臭味,他们的儿子在三个月大时被诊断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小女儿又患上白血病,另一家在塑料厂边上的民房租住的小孩儿是个脑瘫儿,种种迹像表明与这家塑料加工厂直接相关。吕伟明屡次上访、给村委写信均无果后,向“自然之友’’求助,希望以3个孩子的名义提起上诉,吕还说他们打这场官司也不是纯粹要了赢,他们只是希望能够让社会各界重视环境污染问题。

在由吕伟明、王勤夫妇口述,朋友的《我们家庭的苦难――对环境污染的痛诉》中写道:

“因为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我们的儿子在胎儿期就导致了基因畸变,患上了‘结节性硬化症’,并且智力残疾……因为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我们的女儿患上“白血病”,并随时都有复发、感染、病危的可能性,而且身体极度虚弱,将来的医疗费用将是个无法预测的数目……所以我们想用我们的孩子们在生病期间的痛苦经历,用那生不如死的病痛折磨来唤醒当权父母官们本应有的责任和良心。”

虽然吕伟明的事情着实让人愤慨,但也值得反思。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每个公民都应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然而,面对公众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诉求,政府并不必然地回应,无论这种诉求的社会影响有多大。在“政府失灵”时,应立刻采取有效的公众参与手段,主动采取环境保护和环境维权,而不应该等到出现严重环境问题时才真正意识到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才真正体会到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到了如此近的地步,才再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尚没有完成从自发到自觉地转变。环境保护事业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具有“公共”意味,环保事业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只有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搞好环境保护。

上一篇: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问题的分析 下一篇:从制度层面规范房地产经纪服务业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