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升华文化生活教学

时间:2022-10-03 05:42:40

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升华文化生活教学

摘 要:本文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从地方文化资源中寻找高中文化生活教学所需的课程资源,并通过教学实践,将之以学生乐意接受和参与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不仅实现文化生活教学资源的本地化、多样化,也增强了学生对当地悠久历史的认识,还深化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其将来投身社会植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

关键词:文化生活;地方文化资源;探究法;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03-2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对于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教材内容庞杂,涵盖了历史、文学、美学、伦理、艺术等众多知识。如何上好这门课着实要多动动脑筋。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让学生去体验地方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文化生活,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生活工作的地方是处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的宝应。宝应始建于秦,古称安宜,隶属名扬海内外的扬州市,与故乡淮安毗邻。关于宝应县县名的得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唐朝有个尼姑,在这里获得“八宝”献给皇室,唐肃宗视为定国之宝,遂改年号为宝应,得宝之地安宜县也就定名为宝应县,后人修八宝亭以纪念这一传说。宝应是中国著名的运河水乡、荷藕之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经学大师刘宝楠、革命家华克之等。宝应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文资源,为笔者的文化生活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把宝应地方历史和人文资源融入到文化生活教学中去呢?我总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运用探究式教学手段,实现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上升

如何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实现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上升?笔者建议运用形象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两种方式。

(一)形象探究法

学生学习时是以形象思维为“第一活动要素”,以逻辑思维为“第二活动要素”的。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形象情境,用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表象,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形成典型表象,然后再通过逻辑推理,形成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形象探究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精心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怀着愉悦心情探究地方文化现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思维方式自然地上升到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设置一些诸如图片、视频、问题等情境。

例如在《体味文化》框题中第一目“文化‘万花筒’”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请学生讲讲宝应的文化现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展示一些体现宝应著名荷藕之乡、生态之乡、文化之乡的风景照,比如宝应荷园、白鹿岛生态旅游区、纵棹园、八宝亭、九里一千墩汉墓群、少年读书处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我在播放宝应的淮剧《秦香莲》和扬州的扬剧《秦香莲》两段演出音频片段后,设置探究问题:“同为《秦香莲》剧目,宝应的淮剧和扬州的扬剧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从中自然理解了“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的道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文化生活》必修模块的兴趣。

再比如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框时,针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两段歌曲剪辑,一首是《九九艳阳天》,一首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接着提问:“同学们知道上述哪首歌曲和宝应有关?”学生很快指出是《九九艳阳天》(注:该歌曲是电影《柳堡的故事》主题曲,柳堡镇隶属宝应)紧接着考验学生:“那你们从中能分辨出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吗?”学生低声议论开来,很快有人回答道“前者歌曲里的‘风车、蚕豆花’是典型的水乡特征,后者歌曲里的‘黄土高坡、大风、窑洞’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从音乐赏析中,学生能顺利地得出结论:由于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二)合作探究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间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框时,我选取了当地的剧种淮剧作为授课资源。为此,我在课前调查学生对淮剧的了解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平时几乎不看或不听淮剧,仅仅了解淮剧的一些表现形式。为此我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淮剧音乐的一些历史和发展现状,并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淮剧音乐作为中华戏曲音乐宝库中的一朵璀璨之花,如今面临着观众大量流失,接班人断层困境,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这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同时要求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看哪一组同学的建议最合理。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及理解,纷纷发表意见,并进行分工,每组专人负责记录发言意见。现列举三种代表性建议。有同学说,淮剧音乐要创新必须立足社会社会实践,创作出符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的音乐。为此,淮剧音乐的专业创作必须经常深入社会,了解百姓的真正需求。也有同学说,地方政府应支持淮剧进入课堂,使学生从小就了解淮剧音乐,热爱地方戏曲。有个喜爱听美国爵士乐(Jazz)的同学发言说,作为起源于非洲民歌的爵士乐,融合了很多音乐类型,如今是美国本土产生的最有份量的艺术种类。淮剧真要发展兴盛还要多借鉴其他戏曲甚至是其他音乐门类。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但增强了对本地戏曲的认识,更是对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特殊作用有了感悟,以及对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进行了全面思考,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完成情感境界的进一步提升

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现。它在人的知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消融在思想里。”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改变学生情感情绪的活动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述运用探究式手段组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就是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文化生活教学所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积极参加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坚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因此,要使学生实现情感境界的进一步升华,就要精心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实践活动。

如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课的学习中,我利用学生参观宝应烈士纪念馆的经历,用“丁壮士抗倭逸事”、“抗日英雄梁传胪事迹”、“革命先辈华克之传奇人生”等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当代中国人,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辈的民族精神。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在此,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怎样将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到个人人生规划中呢?不强求学生课堂说出,但至少给学生这样的思索机会。这也是教学情感升华的点睛之问。

又如在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后,我以“宝应的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和传承”为主题,布置了一项调研任务:“我为宝应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献计献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准备后,学生们提出自己的一系列建议。比如“向扬州古城区维护经验学习,对有重大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古建筑和街道要以旧修旧,恢复历史原貌”、“借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时机,打造宝应的运河之乡的品牌,为宝应的发展做出新贡献”等等。这样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珍贵和增强保护、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历史责任感。

文化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为人类社会所特有。高中政治必修课程《文化生活》教学活动离不开周边的文化大环境。从地方文化资源中甄选教学素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同时也使当地优秀文化得以流传。通过学生乐意接受和参与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也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青年一代中得以继承和发扬,为其将来投身社会、服务社会植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因此,将当地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课程资源不仅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工作,也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仇学程.江苏县邑风物丛书(宝应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05).

[2]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2).

[3]张华义.论合作学习策略.重庆市涪陵象元学堂,2006(02).

[4]袁秋秀.试论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2).

上一篇:嫁老外的N个好处! 下一篇:去爱尔兰住城堡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