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03 04:57:55

诚信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寻找诚信教育的契机;要立足课堂,唤醒诚信的意识;要关注课外,锻炼诚信意志,强化诚信行为,把诚信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诚信教育;语文教学;应用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之风历代传承。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立身之本。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文明习惯,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辩证过程,要加强诚信教育,语文教学理应放在首位,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立足课堂,关注行为,延伸课外,有效实施诚信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一、挖掘教材,寻找诚信教育的契机

语文教材中所选事例都贴近学生生活,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挖掘其中的诚信教育因素,利用好这些材料,进行诚信教育。在举证引申、补充事例时,可着眼于实际,立足于具体,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诚信事例来激起共鸣,求得认同。尤其要用身边的诚信小故事教育学生,以产生“亲近感”,尽量少用陈年旧事,避免“间距感”。而“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式的空洞说教,则应当避免。

二、立足课堂,唤醒诚信的意识

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阵地,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充分依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安排恰当的有效的形式,探讨诚信在生活中的表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期行》一文。文章塑造了“时年七岁”的陈元方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其“明白事理”就在于认识到了“陈太丘友”的“无信、无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友人见元方时说了些什么?态度怎样?2.后来友人的态度怎样?3.友人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如果你是元方,你如何去做?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他们寻找到了本文的核心问题——做人应该讲诚信。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诚信立身,以诚信待人。

诸如此类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出师表》中诸葛亮感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从而“深追先帝遗诏”,决心“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一言既出,一生为之的耿耿忠心,连陆游都赞之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些文章都孕载着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

三、关注课外,锻炼诚信意志,强化诚信行为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关于恪守诺言的名言;古诗“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绝,乃敢与君绝”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先生报效国家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的平生志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心系民生的心底的呐喊。这些不平凡的人物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诚信的深刻含义。

我们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意志和行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落实课堂教育的效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诚信教育。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自己的真诚点燃学生心中的明灯。教师先做诚信的典范和楷模,为人师表,经常就身边发生的小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做一个诚信的人。

其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诚信素养。比如举行“校园诚信我先行”签名活动,唤起和提醒学生时刻做一个诚信的人;班主任与学生签订做诚信考生的诚信承诺,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教育;在班级语文实践活动中安排“我与诚信”主题演讲会、辩论会,认识生活中的不规行为和言语,自我教育,互相提高。

第三,利用语文课和班会时间,举行“我与诚信”的主题讨论活动,就同学们不同时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作总结、分析,澄清人们的认识,提高同学们的分辨能力,纠正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偏差,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的意义和价值,唤起诚信的健康情感,锻炼同学们的诚信意志,强化同学们的诚信行为,真正形成诚信的素养,做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总之,语文教师要做时代的先锋,大力倡导诚信教育,大力宣扬诚实守信的中华美德,弘扬正气,真正实现“为了每个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打造出诚信的师生形象。

上一篇: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初三英语总复习 下一篇:用导学式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