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

时间:2022-10-03 04:13:59

浅谈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

【摘 要】演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通过增设趣味性小实验、巧设探究式问题串、下放演示实验权、开拓演示实验空间等策略来优化演示实验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演示实验 物理 策略

物理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有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而以演示实验最常用。物理演示实验是学生了解事物和认识规律最直接的方式,教师做好实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而演示实验怎么做,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哪些细节,将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只是简单地演示,学生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悟出其中的道理,将会减弱学生的兴趣和实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高效演示实验课堂的教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

一、增设趣味性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增设趣味性的小实验来演示课本上的实验。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出乎意料的现象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小实验操作简单,可以有目的地人为控制条件的操作。因此,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试做的愿望,这必将使学生形成更为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力的分解》时,可以演示这样一个有启迪性的小实验。如图所示,取一个大砝码放在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在没接触物理前,学生很自然认为一根线易断,但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用一根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特地使两线间有一夹角)去提,随着两线夹角的增大,突然“咣”的一声,砝码落到桌面,细线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悬念” 马上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剂”,求知欲迅速被激起,从而进一步激励他们去实践探索、寻找原因。

二、巧设探究式问题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直接做,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接受实验结果。学生无法动手,甚至也不用动脑思考,这样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如果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巧设探究式问题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讨论,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这样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实验结论也能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内能》教学中,围绕“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内能增加”这个重点,可以通过右图实验并巧妙地创设探究式问题串:

实验1:厚玻璃筒中先不放易燃物,而压缩筒内的空气,提问学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

这时学生自然回答:不知道,因为空气内能的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

此时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学生各抒己见,主动参与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教师再启发引出下个实验。

实验2:厚玻璃筒中放进易燃物(如蘸乙醚的棉花),缓慢压缩筒内的空气,学生没看到任何现象。这时学生会很困惑,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放入易燃物?”生:“显示气温的升高。”“可为什么易燃物没有被点燃?”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接着进行实验。

实验3:再次快速压缩厚玻璃筒内的空气,随着一道明亮的火花,易燃物燃烧起来,学生很激动。这时,教师抓住时机,继续提问:“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结果会不一样?”“易燃物燃烧起来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

通过创设探究式问题串,逐步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观察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用思维活动指导观察的进行,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下放演示实验权,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在演示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将演示实验权下放,通过边引导讨论,让学生一起动手实验,变学生观察主体为实验主体。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清晰的印象,也能在操作中加深理解物理知识,并学习一些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水流星”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在最高点桶内的水对桶底的压力是竖直向上,可以用细线系一小球来代替小桶,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在竖直面内转动,感觉一下细线对手的作用。还有,“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反应时间”、“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等实验,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在课堂上演示,参与实验的操作过程,不仅能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互动;还能使学生学到更为生动的物理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实践表明,向学生下放演示实验权,采用边教边演示与学生边实验边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信息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开拓实验空间,将演示实验向课外扩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发现,将课堂上的部分演示实验向课外扩展,改为课后“小实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比较自己的“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利用易拉罐演示小孔成像实验,然后到课堂上讨论。有趣的是,学生在易拉罐上挖的小孔大小、形状都不同,但只要是小孔,都能成像,而且同种光源通过小孔所成像的大小和形状都相同,这就说明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学生通过对比实验,不仅学会了知识,又能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身边的材料去做实验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可以用硬纸自制简易验电器,用近视镜片代替凹透镜做实验等。将演示实验“搬出学校”,将仪器“搬回家中”,让学生摆脱课本和实验室的限制,真正做到适应新课改转变教学方式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可见,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学生越积极踊跃,教学效果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新课改意识,多给学生提供思考、辨析和动手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析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探讨如何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