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护理效果对比

时间:2022-10-03 04:12:49

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护理效果对比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护理效果,并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归性分析。另外,根据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在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后的效果。结果通过对比显示,在对观察组患儿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后,患儿的降温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较少,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不同护理模式;小儿高热;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7-01小儿高热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通常情况下,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如果患儿的腋温超过37.4℃,且在一天之内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1]。由于高热对于患儿的影响很大,如果达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儿发生死亡等情况,为此,对小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两组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0例高热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归性分析。另外,根据患儿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男性患儿89例,女性患儿71例,年龄在3个月-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5岁。患儿病程在6小时-14天不等,平均5.8天。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即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指导以及嘱咐其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患儿应尽量卧床休息,且为了方便患儿的身体散热,不宜给患儿盖过厚的被褥。在环境方面,要保持病房的通风,室温一般控制在调至24℃-26℃为宜,保持室内的干燥度,并且为了方便患儿的休息,要避免过多的人员流动,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由于患儿因高热食欲较差,为此可给患儿提供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帮助患儿恢复体能,增强其抵抗力。此外,还要提供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患儿发生便秘[2]。

1.2.2对于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如果患儿的体温较高且降不下来,则可对其采用物理降温来调节,通常可选用冰敷或酒精擦拭。对于高热不退的患儿,还要预防其发生惊厥,如果患儿在治疗期间面色发白,则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一旦发生,则应迅速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对其呼吸道进行处理,防止在此期间因吸入异物而导致窒息[3]。

1.3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两组患儿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后体温均大幅下降,但是观察组患儿的降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在并发症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1例数13小时内降温效果(℃)1满意度护理前1护理后1满意1不满意1有效

率(%)观察组180137.7±39.8136.5±37.217812197.5对照组180137.6±39.9137.1±38.1166114182.53讨论

小儿高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污染以及气候的多变,小儿发生高热的几率明显上升,由于患儿病情较重,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很容易导致患儿发生死亡等情况,严重威胁了患儿的健康成长。此外,调查显示,小儿产生高热症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针对高热患儿的病因,从而采取紧急处理的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冰敷或酒精擦拭作为降温的物理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患儿在短时间内降温。我院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发现,在对患儿采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为97.5%,相比于对照组的82.5%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综上所述,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缩短患儿的降热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秦凤华,田春贤,桑伟群,侯江红,单海军,王雅丽,董志巧.中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规范化护理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

[2]孙丽,高晓黎,梁伟,安佰皓,曹艳春.70例小儿高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有效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

[3]李春妍.不同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中的效果比较[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283-284.

[4]潘秀丽,张丽.吕长征.小儿高热惊厥的抢救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0(9):16.

上一篇:基于病人分类系统(PCS)的传染病医院护理人力资... 下一篇:门诊导医护士心理因素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