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

时间:2022-10-03 02:07:03

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

摘要:深 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创新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即备课的实践――读懂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实践――生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实践 目标 认知冲突

为“深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我结合近几年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和教研工作经验,谈一谈在创新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过程。

一、备课的实践――读懂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备好每一节课是上课的前提,也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备课前需思考一节好课的标准,关于一节好课的标准,众说纷纭。有人说,学生念念不忘的、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学生听了还想听的课就是好课。北师教授史宁中说,一节好课是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华师大教授叶澜说一节好课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一定是一节好课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这样看来,教学目标确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执教的《认识小数》一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页、89页的内容。在备这节课时我依据课标、教材、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这部分知识在课标中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第一学段,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初步认识”就是了解,知道,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第二学段,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和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它的同类词是认识,会。两者区别很大。在理解课标之上,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认识小数,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使学生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课堂中第一次认识小数,以后还要进一步抽象地去认识小数的意义,在四(下)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体现了教材编排特点中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是在认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对这些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从而去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写小数。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目标中的的重点。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把其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这些知识要根据小数意义的认识的基础上去进行的,实际上是运用小数的意义去改写,但本节课是小数的初步认识,所以课堂教学中使终要结合具体内容去改写,因此,操作起来要把握好尺度。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实践――生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我认为,一节课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如何突破,不是看老师讲解的有多么的细致,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地对这一节课中重点难点地方引起重视了、主动思考了。而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就得想办法吸引他们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而想让他们能主动的参与进来,就应在教学中去故意生成放大他们的认知冲突,这样学生才会在矛盾当中去激起思维的碰撞,才会对一节课中的重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难点和易错点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二(下)6.《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中几处教学设计来谈谈我是如何创设认知冲突的。比如,“工作人员要用车将这36个福娃全部运往会场。如果用这辆车运,(课件)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最多运5个)那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此时他最想解决问题应该是什么呢?预设:(1)需要运几次?还剩几个?(2)需要运几次?(3)至少几次运完?(这个问题提的好很有思维含量)“至少”什么意思?你认为应该怎样解答?为什么?36÷5=7…1,36、5、7、1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单位名称。算式的意义都明确了,那我们应该可以很轻松的说出答语了吧?哎,怎么回答的不一样呢?我听见有人说7次运完,有人却说8次运完。到底是7次还是8次呢?当我引导同学们提出合理问题,并分析对求“至少几次运完”正确列式计算后,我有意让大家一起说看似简单的答语,我预想到学生们的答案会不统一,学生就会有的答7次,个别同学会答出8次。我这就是想故意放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答出7次的同学一定是依据之前计算简单应用题,得7次就得答7次,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而答8次的同学可能就考虑到了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剩余的1只福娃应再多运一次的实际情况。当出现这种状况后,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集中起来了,也会不自主地去主动参与思考,课堂教学中争论开来,7次、8次、7次、8次……这时,就会借助学生语言,形成个体间的强烈冲突。到这里,学生看似已经明白该如何处理这里的余数了,但是当余数不是1而是2或其他数时,学生在处理余数时就是一个易错点了,他会余几就在商上加几。所以,我又一次故意诱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抓住个别学生“运9次”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引起注意,主动的参与思考,从而认识到无论余几,商都加1。再有就是熟悉这册教材的老师都知道,书中以租船为素材,只向我们呈现了“进一”这一个例题,并没有“去尾”这个例题,而要想更好地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应用,我又有意将福娃这一情景另外创编了“去尾”这一例题。我想这又是一个创设矛盾、使之参与思考的好机会。同时,两题的对比,使学生发现异同,思维从具体的生活中得到提升,逐步数学化。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作为一名教研人员,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尽到教育责任的同时,也享受生存的快乐和幸福。

上一篇:漫谈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