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综述

时间:2022-10-03 01:52:14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综述

摘 要: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世界经济中复杂的问题,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发展的挑战和压力。对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15-02

国际货币关系是世界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和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突出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关系到各国的利害关系和经济发展。

1 金本位的货币体系

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在距今100多年前产生国际金本位决不是偶然的。许多国家在它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采取贵金属作为货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钱荣教授认为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国际金本位只有在一些重要国家都实行金本位之后;才会有国际金本位。所以金本位与国际金本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金本位形成于1880年,因为那时候欧洲和美洲的主要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国际金本位比后来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包括的国家要少得多。

1.1 国际金本位的运行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黄金是所谓的“价值的最后标准”(Ultimate Standard of value)。但是事实上英镑代替黄金执行了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英镑的持有人可以随时向英格兰银行兑换美金。使用英镑比使用黄金有许多方便和优越的地方。当时英国依靠它的“世界工厂”的经济大国地位和“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的政治大国地位以及在贸易、海运、海上保险、金融方面的绝对优势,使英镑成为全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使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当时,世界各国的贸易中,大多数商品用英镑计价,国际收支中90%使用英镑,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英镑而不是黄金。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可以获得利息,储存黄金则非但没有利息,还要保管费用,持有英镑比黄金既方便又有利。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称作英镑本位。(钱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上),南开经济研究)

(2)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它们的含金量的比例决定,汇率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货币的汇率在35年内一直没有变动过,从未发生过贬值或升值。所以国际金本位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3)国际金本位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这是一向被人们称道的。简言之,当一国发生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就会流出,国内货币的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下降。这样就会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对外收支转为顺差,黄金就会流入。反之,当一国发生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就会流入,国内货币的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这样就会扩大进口、减少出口,对外收支转为逆差,黄金又会流到国外。

为了让国际金本位发挥作用特别是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各国必须遵守三项规则。一是要把本国货币与一定量的黄金固定下来,以随时可以兑换黄金。二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三是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发行钞票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1.2 国际金本位的利弊

国际金本位还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我们必须对国际金本位做实际的分析。

(1)在实行国际金本位的35年间,黄金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不频繁。(2)自动调节作用要通过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使得进出口贸易发生变化,引起黄金在两国间的流动。(3)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业没有完全听任金本位发挥自动调节作用,而是常常设法抵消黄金流动对国内货币供应的影响。(4)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把金本位说成是“野蛮的遗迹”而极力加以反对。在国际金本位之下,各国的货币供应受到黄金的限制。对一个国家来说,黄金的来源一是依靠黄金生产的增加,二是依靠对外收支的顺差而输入黄金。由于当时黄金生产增长很慢,贸易顺差又用于资本输出,许多国家储存的黄金增长不快,因而货币供应的增长也很慢。

1.3 金本位的崩溃

金本位经过了100年的发展和运用,最后走向崩溃是有历史必然性的。

(1)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2)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本位的崩溃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2 一战到二战的调整期

20年代中期各国恢复的金本位,与战前有所不同。第一、黄金的地位比过去削弱了。英国实行是所谓金块本位。英镑兑换黄金受到限制,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只限于400盎司以上的黄金。许多国家如德国实行的是金汇兑本位。本国货币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本位国家的货币。所以这样的国际金本位与战前不一样。执行国际货币功能的除了黄金和英镑外,还有美元和法郎。第二、战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有差异,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英镑估值过高,法郎、美元的估值相对偏低。这样的固定汇率是没有基础的,是难以持久的。国际上对英镑能否按牌价兑换黄金的信心不足,向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的压力很大。第三,国际金本位的自动调节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受到限制。这时存在所谓价格和工资的刚性,它们能升不能降。在国内实行紧缩政策时,价格不能下降,而是增加企业破产和失业。

3 布雷顿森林体系

3.1 背景

金本位结束后,国际社会急需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众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Keynes的Bancor计划和怀特计划。

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是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在这个体系中,充当国际货币美元的是可以按固定价格(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兑换黄金的美元。参加这个体系的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对外收支基本不平衡时可以经批准后进行调整,所以叫做可以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对于会员国对外收支的调节机制有两个内容。(1)逆差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贷款来弥补逆差,但贷款是有各种条件的。贷款的资金来源是会员国向基金组织交纳的份额,贷款的数量也与份额的大小有联系。贷款是有期限的,要求在3-5年内改正逆差,归还贷款。(2)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来纠正对外收支的基本不平衡。这样的体系与过去的金本位有什么区别呢?许多人把这个体系称为金汇兑本位,因为美元可以兑换黄金。有人则把它称为“可以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它与20年代中期的“可以兑换黄金的英镑本位”在本质上相同。当时,美国官方强调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地位。他们认为美元可以自由兑换黄金,汇率又是固定的,所以这个体系与金本位相似。

3.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

布雷顿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

3.3 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的作用

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25年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西方国家的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业不严重,国际贸易和投资有很大发展。

3.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基准货币国家美国的国际收支无论出现顺差或者出现逆差都会给这一国际货币体系带来困难,因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注定会崩溃,由于当时美元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最主要的、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与支付手段,因而如若美国的国际收支不断出现顺差,美国便不会向外投放美元,世界各国的美元储备便不会增加,各国便得不到购买国外商品和劳务所需要的美元,于是便会影响国际贸易与金融的发展,影响世界各国生产的发展,造成生产停滞、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困难;如若美国的国际收支不断发生逆差,美国便会不断用美元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向国外抛美元,于是各国的美元储备便会日益增多,日益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因而便会使美国无力应付各国用美元兑换黄金的要求,最后便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2)何璋教授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不公平的体系,由于美元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美国可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这种政策造成国际储备资产供应过多,也是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3.5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

4 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动荡混乱,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状况,许多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剧烈波动。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牙买加协定”,同年基金组织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形成了牙买加体系的格局。

4.1 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1)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但美元的地位正在下降,西德马克、日元,特别是复合货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日益加强。(2)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制(Hybrid System)得到发展。由于“牙买加协定”认可各国可以自由做出汇率方面的安排,同意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3)国际收支的调节是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国际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和商业银行的活动以及有关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债务、投资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的。

4.2 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积极方面: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发展。

(2)弊端: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导致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

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1973年浮动汇率普遍实行后,西方外汇市场货币汇价的波动、金价的起伏经常发生,小危机不断,大危机时有发生。经过次贷危机之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10).

[2]钱荣.简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下)[J].南开经济研究,1988,(3).

[3]张宇燕.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前瞻[J].金融信息参考,1998,(6).

[4]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上一篇: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下一篇:基于引力模型的绿色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