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与思维训练”

时间:2022-10-03 01:00:13

浅谈“作文与思维训练”

【摘要】本文针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初中学生的写作

【关键词】作文思维实践感受训练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将自己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经常是许多学生习作和教师教学的难点。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写作教学的一点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弊病是爱说空话、假话,套话满天飞。在一篇命题作文《美丽的秋天》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到了红枫叶、大雁之类在本地罕见的事物;有的学生甚至说,在山坡上长满了金色的稻子。呜呼唉哉,这真是一大悲哀。我想,语文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能返朴归真,讲出自己的真心话。文章贵在自然,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曾说,作文应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然而由生搬硬套到得心应手,不仅是写作的功底进行的质的飞跃,也是学生思维的一大前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要提高学生语言的质量,就要从训练学生的思维入手。

作文教学须重视思维,以成共识。但任何活跃、深隽的思维活动,均以一定的思想认识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作文中的思想训练与作文的训练过程是同步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既是作文的过程,也是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生活经验”是文章生成的基础系统的要素之一,是形成思维的生长点。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管有多高,如果离开了生活――这个创作的唯一源泉,也不会写出好文章。而思想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文章的生成。

《作文与思维训练》一书中指出,人的文章生成系统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文章生成的基础系统,包括:天赋、人格、语言水平、文章常识、百科知识与生活经验;文章生成的转换系统的思维、情感、情绪、兴趣、意志、动机等六要素,其中思维是转换系统的核心。可以说文章生成的基础系统是文章生成的基本条件的存在与信息积累的过程。天赋和人格是基本上无法改变的先天条件;而“语言水平、文章常识、百科知识、生活经验”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使之不断完善与提高的。笔者认为现在的初中语文教育并不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而是用传统的死板的方法进行作文训练,扼杀了学生异彩纷呈的思想,从而使他们不能写出“百花齐放”般的作文,而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写出好文章须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才能考虑利用“转换系统”实现文章的生成。

如何打好基础呢?针对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通过练笔来提高语言水平。练对于学很重要,没有扎实的练习,掌握再好的理论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具体的讲,就是要养成写日记、周记以及作读书札记的习惯,勤练勤写,使语感在不断加强,词汇在不断丰富,从而讲话的水平、写作的水平也就不断进步了。(2)关于文章常识、百科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主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文章常识包括文体特点、章法规律、写作技巧等基本知识,这些知识除了靠老师在课堂的身传言教外,重要的还是靠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体味、比较,从而掌握。我们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不知为何,现在的家长害怕孩子阅读课外书,其实课外书是学生汲取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源泉。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样的文章题材通过哪一种体裁来表现要看实际的需要,这说明文章作为信息输出的载体,有赖于相应的形式为中介。所有这些常识的得来主要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但阅读面不宜过宽泛,家长可指定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适宜儿童、青少年阅读的刊物,简易的文学名著也可一试。(3)关于生活经验,主要通过观察、接触、体验来实现。这一点前面已经讲了一些,要补充的一点是我们――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的心声,写实实在在的内容。

关于文章生成的基础系统已谈了很多,现在假定我们已做了准备,下一步就到了文章生成的转换系统。转换系统的重点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素材向文章的转换过程,没有思维过程,生米就做不成熟饭。写作文是一个流动的、递进的思维过程;思维是贯穿文章生成的全部过程。我们通过基础系统积累了丰富的“信息”,然后就要通过思维进行观点的提炼,材料的整理、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驾驭。思维的过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是确实存在且相当重要的。可以说,我们在文章生成的基础系统中,对世界的认识、对材料的占有是感性的,浅尝辄止的;但是经过思维过程的淘汰,我们的认识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粗糙的素材可能因此成为精致的文章。

讲了这么多,综合起来就是说初中生在进入中学生的角色后,要想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积累“信息”,贮存各方面的知识,还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只要准备工作做好了,不管遇到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会自觉地进入思维过程,促成文章的生成。所谓要“厚积”才能“薄发”。

上一篇:抛物线两条切线的统一解法 下一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