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式打造城市品牌 全方位构建和谐南宁

时间:2022-10-03 10:11:03

多形式打造城市品牌 全方位构建和谐南宁

从飞机要降落的那刻起,这南疆首府的美景尽在眼底;当我们乘车从机场到市里的高速公路上奔驰时,无不感受到这绿城南宁从灵魂里透露出的浑然大气。去年11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博士到南宁出席了2005’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今年初她致信南宁市委书记马飚,高度称赞他在会上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是地方政府加强城市管理的又一极佳范例,信中说:“这是我第一次到访南宁。我被她的美丽、快速的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的新发展所吸引。”

谈起南宁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南宁人对他们获得的荣誉会自豪地如数家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十佳城市”、“2000年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2004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01-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抓住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一切有利机遇,按照自治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利用南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两近两沿”(近海近边;沿线沿江)的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城市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围绕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南宁建设展开,取得了斐然成绩。

富 裕 南 宁

――成果丰硕的“十五”

生产总值新增101.80亿元

财政收入完成100.22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100.50亿元

这是2005年南宁市为“十五”划上的圆满句号;同时,又划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南宁市由此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第一个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城市。

“九五”期末至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77.94亿元增至722.66亿元,年均增长11.40%;农业总产值从137.79亿元增至191.07亿元,年均增长7.53%;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41.73亿元增至489.71亿元,年均增长15.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从2.74亿元增至13.60亿元,年均增长37.77%;财政收入从36.46亿元增至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2.58亿元增至362.90亿元,5年累计投资1094亿元,年均增长26.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2.43亿元增至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

“十五”时期是南宁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这5年,南宁工业及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改革改制不断深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逐年扩大,招商引资连年攀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焕然一新的城市

“十五”时期,南宁市委、市政府为了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制定了“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的城市建设管理目标工程,即“136”目标。基本思路是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完善配套设施,推进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塑造首府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最终建成“中国绿城”。

在城市建设管理“136”目标工程、工业强市百亿投资工程、城建美市百亿投资工程、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推动下,南宁市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94.46亿元。2002年安排城市建设投资55亿元,共安排城建项目118项;2003年安排城市建设投资62.4亿元,共安排城建项目115项;2004年安排城市建设投资122.7亿元,共安排城建项目178项。2005年继续安排城建投资115.1亿元,安排项目112项。项目涉及道路桥梁、相思湖新区基础设施、旧城改造、重点公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堤路园、水环境综合治理、园林绿化、市政公用配套设施、旅游风景设施、文化、体育、广场、会展项目、信息化建设以及城市综合管理等22个方面。

作为全国首批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南宁在打造防洪堤工程上创出了特色,邕江两岸堤路园工程集防洪、交通、旅游、商业等功能于一体,把防洪与交通、防洪与城建、防洪与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邕江堤路园的防洪标准已经达到50年一遇。

为了提升南宁市整体市容景观,南宁市实施了景观亮化工程建设。实施南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工程,建成了“中国绿城”精美“名片”的南湖南广场“名树博览园”;建成民歌广场、会展广场、五象广场等9个城市广场,建成了全长1.2公里的邕江一桥南岸江滨休闲公园、5城区游园绿地等项目;实施了民族大道、朝阳路等12条城市主干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全市11大片区的78户(单位)126栋楼宇以及91栋高楼装饰灯实施统一控制,达到了“白天看园林景观,晚上看灯光亮化”的效果。

南宁变化最大的地方,南宁人最骄傲地方,要数东。朱槿花造型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大型民歌广场、大地音符式的竹溪立交桥,森林般的南湖广场、高楼林立的住宅区和办公区,现在的东已经成为南宁市最具现代气息的都市新区。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投入,南宁市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更好的改善;城市景观、亮化、美化、绿化程度极大地提高;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根本改观,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区域综合性核心城市功能,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塑造了首府城市的新形象。

――令人鼓舞的开局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南宁市的“开放创新年”。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开放创新”大讨论,全市上下围绕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好“九个关系”、努力实现“九个转变”开展了“百万市民开放创新建议活动”、“百万市民素质培训活动”、“百万农民就业培训活动”,以进一步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上半年,南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7亿元,同比增长14.9%;财政收入完成60.64亿元,同比增长23.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95亿元,同比增长31.48%;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9亿元,同比增长13.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32元,同比增长9.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73元,同比增长17.81%。

文 化 南 宁

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和信息中心,又是一个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等12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为构建文化南宁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建设“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文化城市已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

――精心打造的节庆文化品牌

1999年11月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举办了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因此一炮走红。她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强劲的现代化气息、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为扩大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影响力,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节采取与全国性重大文化活动结合的方式举办。第二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功举办了第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民歌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广西民间歌手邀请赛等大型文化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了南宁向世界传递出的一张亮丽名片。

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还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全程承办,全额负担的做法,推动“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全新运作模式,实行在民歌节组委会领导下的专业公司经营与部门负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新的运作模式使民歌节文化活动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取得了经济效益和双赢的效果。

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在旅游.经贸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节庆文化带来的品牌效应,推动了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方面,仅2002年民歌节期间南宁市就接待游客22.84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988人次,全市旅游收入1.19亿元,形成了第四个旅游黄金周。经贸方面,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效果一届比一届好。4年来南宁市共签订577个正式合同项目金额达240.58亿元,还签订了214.97亿元的商品成交合同。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已成为全面推介南宁市投资环境,推动南宁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贸盛会。

――不断健全的文化活动阵地

南宁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其中市属3个,县属6个;公共图书馆16个,其中市属8个(国家一级馆1个,即将建成城区图书馆5个),县属6个;全市127个乡有乡镇图书馆128个、村图书室496个,总藏书量120万册,专业公共图书馆总面积26729平方米;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城区、县级文化馆(现更名为文化广播电视站)12个,乡镇文化站128个;文物管理机构9个,文物保护单位133个,其中部级文保单位1个,省级文保单位16个,市级文保单位116个;现有文化经营单位2089家,其中电影放映单位31家,网吧763家,歌舞娱乐场所220家,音像经营出租单位913家,电子游戏室118家,录像放映34家,在册民间剧团10个。

――文化精品战略成绩显著

“十五”期间,南宁市生产创作了一批优秀精品: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先后荣获了全国舞剧比赛“荷花奖”金奖第一名,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并入围20038-2004及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剧目。大型古装粤剧《紫金锤》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曹禺戏剧奖剧目奖”。2004年创作的大型广西民族歌舞《美丽壮锦》、大型古装邕剧《龙象塔奇缘》上演后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奖:邕剧《开泰新声》荣获第二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表演金奖;小品《张大嘴与李干部》荣获“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灯下的女孩》获全国百优小品二等奖。舞蹈《姑娘不穿鞋》获“全国第十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一等奖,群舞《壮族大歌》获“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独舞《网歌》获“全国第十届孔雀少数民族舞蹈赛”三等奖;创作歌曲《山歌牵出月亮来》荣获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广播新歌政府十大金曲奖。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南宁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不断进步,推动群众文化迈上新台阶,群众文化的阵地网络、活动网络、队伍网络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群众文化的优秀作品在全国获奖:小品《冤家路宽》荣获全国群星奖金奖;南湖南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南宁市按照“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龙头的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结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平台;结合文化工作阵地建设,打造一批有标志性的基础文化设施;结合民间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弘扬,打造一批地方文化品牌;结合文化对外交流,打造一批文艺精品;结合机制创新,打造一个以高层次文化名人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人才小高地;结合文化市场管理,打造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节庆产业为龙头,巩固发展传统娱乐业、音像业、电影业,培育发展新兴知识服务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民族工艺品业,基本形成产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及年均增长速度,促进各类文化艺术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平 安 南 宁

南宁,简称“邕”,在古代属百越领地,建制至今已有1688年的历史。唐朝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二道,岭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南宁)。这是南宁作为省级政权驻地之始。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由此得名。

――双拥模范城南宁

南宁有着双拥工作的优良传统,多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有效地推动了驻邕部队的全面建设,已经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殊荣,成为南宁三个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南宁市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全国“双拥”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巩固、发展、提高,坚持抓基础、抓基层、抓落实的要求,把争创双拥模范城作为军地双方共同创造的一项崇高的政治荣誉,以“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国防教育广泛深入,双拥活动坚持经常,军民共建富有成效,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军政军民关系融洽”为标准,着力在“巩固、发展、提高”上下功夫,以抓重点、抓难点、抓基础、抓落实为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了双拥共建工作。

群众性创建活动多元化。一年来,全市军地各级积极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要求,着眼基层、讲求实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

一是继续广泛开展争创双拥模范县(区)和“四个十佳”等群众性双拥创建活动。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和南宁警备区联合对为南宁市双拥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7个双拥模范县(区)、2个双拥先进县、“四个十佳”、100个模范单位、99个先进单位和161名先进个人进行了通报表彰。

二是各县区积极举办各类基层干部双拥培训班,增强基层的双拥工作意识和业务能力,更好地为辖区部队服务,全市的窗口服务行业全部实行了“军人优先”、“军人优惠”、“军人免费”。

三是大力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等活动,积极开展“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为主题的活动,全市共援建图书室38个,折合人民币171000元;并为北海舰队的“南宁舰”官兵送去了一辆价值15万元的汽车。

深入开展军(警)民双拥共建活动。南宁市军(警)民共建对子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军民共同开展共建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积极开展“法制进军营”、“军民共建平安大道”、“军民植树”等活动;组织开展军民共同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出现了军地互学、互教、互益、互促的良好局面;现全市共建单位共有670多对。各级党委、政府也积极组织开展春节、八一走访慰问活动,切实让驻地官兵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温暖。

大力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一年来共举办国防教育报告会、演讲会、播放国防教育专题片108场次,区、市、县(区)各级电视台报道双拥工作150余次;各级党校、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国防双拥教育课,充分依托国防教育基地(室)、纪念场馆、战争遗址遗迹、烈士陵园等教育阵地,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教育活动,激发了广大军民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政治热情。

贴近实际、突出重点,双拥工作成绩显著。去年以来,南宁市各县(区)普遍采取“宣传教育联抓、公益事业联做、人才培养联手、问题活动联谊”等共建形式,集中精力重点解决广大军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深入开展、富有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宁江南支行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本级、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区、兴宁区、武鸣县和宾阳县双拥办获得自治区先进双拥办称号,9名双拥工作人员获得自治区先进双拥工作者称号;市双拥办陈政生副主任被自治区双拥办推荐全国双拥工作“援建军营图书室”先进个人。

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市委、市政府把安置随军家属就业作为体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和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重要环节来抓。去年来,全市共为442名未就业随军家属申请了保障安置待遇,已发放生活补贴439120元;2005年,全市共安置部队转业干部380人、随调家属32人、退役士兵550人、退休干部63人;全市各类优抚对象的优待金、补助金、抚恤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优待面达100%。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平均达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

驻邕部队及武装警察部队的广大官兵,视邕城为故乡,把邕城人民当父母,在完成各项军事斗争准备和新军事变革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南宁的各项建设和公益事业,广泛开展了“服务博览会,建设新广西”活动,积极支持地方“三个文明”建设,在重点工程建设、“希望工程建设”、扶贫帮困、绿化造林、抗洪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宁各级领导牢固树立以创新精神抓好双拥工作的新理念,围绕国家和军队建设大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双拥工作全局,坚持把服务国家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双拥工作的根本任务,把维护广大军民的利益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推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协调发展作为双拥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南宁市军政军民团结一心谋发展的大好政治局面。

――信息化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

南宁市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的第一个应急联动智力援助项目,是2000年度、2001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南宁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南宁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的龙头项目,在此领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分三阶段实施。一期工程(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于2002年5月1日在南宁市正式投入运行,是当时我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负责该系统的运行、管理、指挥、协调工作。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建成对公安110报警服务台、火警119、急救120、交警122和市长公开电话12345的统一指挥平台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警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向市民提供便捷的紧急救助服务。二期工程(非紧急救助平台:南宁市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2003年底建成,应对社会综合服务需求,全面整合了南宁市政府下属各部门已有的呼叫服务系统和南宁市电子政务,解决了现有公共服务缺少统一规划、各系统相对独立、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等问题。三期工程(南宁市重大灾害(难)应急联动系统)为城市重大灾害(难)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用于处理所有可能发生的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重大突发事件或灾难事件。

――平安南宁建设全面开展

南宁的社会秩序保持稳定,治安防范和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局势的能力不断增强。整合资源、整体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取得新进展;开展了“大接访”活动,农民土地征收、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农村“三大纠纷”涉法涉诉等突出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和明显下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有效遏制了刑事案件上升势头,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全力做好“两会一节”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了重要活动的成功举办。抓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事故防范工作成效显著,事故死亡人数比去年下降了10%,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生 态 南 宁

――绿城

“中国绿城”是南宁最近10年打出的一张城市名片。南宁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坚持不懈地绿化城市。到1997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南宁市首次编制完成了《南宁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确保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由“见缝插针”向“规划建绿”转变。而南宁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南宁市城市建设发展“十五”规划时,更是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绿城”的目标,为南宁市这由来已久的城市特色找到了发展的目标。

南宁市委、市政府在2001年、2002年和2004年陆续对《南宁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修编,进一步确定了全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保证城市绿化用地可持续利用,城市生态保护、建设的规划调控和管理从建成区转向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绿地系统完善、绿量指标先进、特色鲜明、物种丰富、生态良好,园林文化精品荟萃,园林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目标,打造出“四季常绿绿满城,花果飘香香满街”的“中国绿城”新形象。

南宁市充分利用山、水、林等自然要素与城市的融合,创造自己独特的绿城特色。通过规划调控,给城市留下足够的开敞空间,构成绿化网络,使点、线、面的绿化系统浑然一体,城市众多绿色空间相拥,真正体现南宁“绿城”特色,创造出层次丰富、多姿多采的街道景观。同时,按照“大、精、深”的要求,加快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步伐,使南宁成为绿化系统完善、生态系统良好、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他们立足高标准、大手笔,注重生物多样性,大量运用了乡土树种,以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浓郁的亚热带风光。同时,还从“点、线、面”三方面着手,推进以青秀山、各大公园为标志和以城市主干道为骨干的绿色通道以及以单位、庭院、居住小区为面上的绿化美化建设。既重视对市内湖、溪、江的治理和保护,又大力采取“拆房建绿、拆违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地、绿量和绿化品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总体上形成了层次丰富、多姿多采、生态良好的独特园林绿化景观和“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风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李文华曾评价:“南宁的绿是特色,南宁创建‘中国绿城’不仅仅是单纯的栽花种草的绿,而是一个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通过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广义的‘绿’,这也是南宁的魅力所在。”

目前,南宁市园林绿化已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947.5公顷,覆盖率39.58%;建成区绿地总面积4127.5公顷,绿地率3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市郊区森林覆盖率38.80%,全市森林覆盖率39.47%。南宁市已形成了“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相辉映,绿化、美化、香化、彩化、果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的南国亚热带地方园林特色和绿城风貌”。漫步南宁,随处可见绿树葱郁,绿茵遍野,一草一木皆是自然美景,映入眼帘的都是醉人的绿色风貌。夜晚走在灯光辉映的大路、街道和广场上,更突显出绿树婀娜多姿的风采,给散步悠闲的市民和夜游观光的游客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赏心悦目的城市风貌、花团锦簇的园林景观、流光溢彩的夜景灯光、心驰神往的南国风情。”是对“中国绿城”――南宁的真实写照。

去年底,南宁市委书记马飚在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绿城”的建设水平,按照现有市区人口每人种植一棵树的标准,今年要完成种植150万株树木的工作,尽快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树要成林,花要成片”的亚热带园林绿化景观,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快更好地推进首府开放型经济发展。

――卫生城

1989年,全国开始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活动。1990年8月10日,南宁市人民政府成立首府创建卫生城市总指挥部,全市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经过5年的努力,在1995年12月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全国卫生城市”,1998年,全区城市卫生检查,南宁市名列第一名,在1999年10月的第三次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2003年,新一届爱卫会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将新一轮创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上。市委、市政府把改水改厕工作作为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来抓,积极推广应用自来水和各类无害化卫生厕所。至2005年末,全市农村改造、新建卫生户厕累计46.14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5.68%。

2006年上半年,南宁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的标准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宣传。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7月11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南发[2006]35号),从而拉开了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帷幕,目前创城工作正在深入开展中。

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南宁市对邕江等主要河流的水污染进行防治,加大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了东污水处理厂二期、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

放眼南宁,青山碧水绕城走,半城绿树半城楼。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南宁因丰硕的城市绿化成果而屡获殊荣,1997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1998年获“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称号,2000年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奖”,2001年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诸多荣誉,无不向世人昭示,“中国绿城”南宁已在海内外闻名遐迩。

南宁正在成为一个绿意盎然、适宜人居和发展的城市。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南宁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各族人民正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大干劲”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随着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南宁将进一步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中,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中起到龙头作用。今年,“三会一节”(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南宁的举办,将会迅速提升南宁的战略地位,促进南宁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空间,在富民兴桂新跨越中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耕耘邵东谱新篇 下一篇:区域经济非均衡下的区域中央银行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