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怎会变眩晕

时间:2022-10-03 09:33:43

偏头痛怎会变眩晕

生活实例

偏头痛少了,眩晕来了

人到中年的张先生这几年一直被“头晕”困扰着。每次发作的时候,他都会感觉天旋地转,无法走路,并伴有恶心、呕吐。通常,这种痛苦的感觉要持续半天左右。头晕消失后,他还会有头痛、恶心感,必须静静地睡一觉。

为了治好头晕病,张先生曾去过多家医院、看过许多医生,检查更是做了一大堆,包括头颅和颈椎的磁共振、CT,血管彩超及各种化验等,医生给出的诊断五花八门――脑供血不足、颈椎病、眩晕症……几年来,他吃过很多药,无奈头晕仍“一如既往”地发作。至于头痛,张先生倒不在意,因为他从十几岁起就有发作性的头痛,家里好几个亲戚也有类似情况。尽管头痛发作时比较难受,严重时每个月要痛好几次,但只要睡一觉或者吃片止痛片,就会缓解,且随着年龄增长,头痛发作次数已逐步减少。

前几天,张先生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去仁济医院神经科头痛专病门诊就诊,医生检查后告诉他,他的头痛是“偏头痛”,头晕是“偏头痛性眩晕”,是偏头痛引起的。

医生的一番话让张先生困惑不已:为什么头痛会引起眩晕?偏头痛性眩晕是一种什么病,为啥从来都没听说过?

医生的话

偏头痛为什么会引起眩晕呢?坦率的医生会回答你: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偏头痛性眩晕是21世纪初才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知道的情况是,因偏头痛而兴奋起来的神经细胞所分泌的一些物质可以使管理平衡功能的一些细胞发生改变,这些位于脑内前庭中枢的细胞变化可以使人产生天旋地转、醉酒、晕船样的感觉。这种头晕非常严重,医学上称为“眩晕”。由于这种眩晕由偏头痛引起,故被称为“偏头痛性眩晕”。

老话题: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很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约1/6的女性和1/13的男性有偏头痛。偏头痛发作时会影响工作或学习,频繁发作更会严重影响生活品质,故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不好的、严重的偏头痛列为与痴呆和四肢瘫痪相等的危害重大的健康问题。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还不是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约60%的偏头痛具有家族史,也就是说,是遗传的。偏头痛患者脑内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高,比正常人的神经细胞更容易兴奋。人脑内有一种被称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结构,当其兴奋性增高、功能活跃时,会分泌许多可以引起头部血管扩张和产生疼痛感觉的物质,最终导致头痛发生。

偏头痛发作起来很不舒服,患者常不能安心工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作时,患者对光、声、气味等刺激敏感,怕光、讨厌嘈杂环境、怕闻到平常并不感到难受的气味(如汽油味、烹饪油烟味),最好能安静地睡一觉。

偏头痛患者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高,对外界刺激敏感。多种刺激都会诱发头痛发作,如劳累、睡眠缺乏或过多、饮酒、吃了特定食物或闻到某些气味、处在密闭闷热环境中、天气变化、日晒等,女性患者还容易在经期前后发作。

多数情况下,若偏头痛发作不是很频繁、症状不是很严重,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担心头痛发作多了,会残废、会得痴呆,是没有必要的。同时,很多患者会和张先生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头痛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新名词:偏头痛性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虽然听起来是个比较稀罕的新名词,但却不是个少见的问题。很早以前,医学研究就发现偏头痛与眩晕有关。例如,人们早就发现一些儿童会经常发生发作性眩晕,程度严重,但持续时间短,而这些儿童长大后,几乎都有偏头痛。再比如,临床观察发现一些偏头痛患者到中年或更年期时,原先严重而频繁发作的偏头痛逐渐减轻,但却出现经常发作的头晕或眩晕,同时伴有类似原来头痛发作时的恶心、呕吐、怕光、怕声音等情况,张先生就是如此。更有意思的是,在没有偏头痛的普通人群中,约5%的人会有晕车、晕船现象,而在偏头痛人群中,这一比例高达45%。

研究人员在对偏头痛人群和头晕、眩晕人群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约1/3的偏头痛患者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眩晕,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没有偏头痛的普通人群;约1/3的经常眩晕者经诊断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该比例也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医学研究还发现:近10%的偏头痛患者有偏头痛性眩晕。每个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相同,同一患者的各次发作情况也不尽相同。眩晕可以在头痛前发作,也可以与头痛一起发作,也可能在头痛结束后发作,甚至头痛发作与眩晕发作各不相干。每次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也不同,轻的只有几分钟,重的可以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部分患者年轻时只有头痛(就像张先生),年龄大了开始出现眩晕;另一些患者则相反,年轻时有眩晕,年纪大了开始出现头痛。

现状:多数患者被误诊误治

偏头痛性眩晕最易被误诊为梅尼埃病。其实,两者是有显著区别的。梅尼埃病在眩晕发作时,常伴有耳聋、耳鸣及耳闷痛,若长期反复发作,可有听力下降现象,而偏头痛性眩晕没有上述表现。此外,部分中老年偏头痛性眩晕患者还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多发腔梗”或“颈椎病”。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医生缺乏对偏头痛性眩晕的认识,不了解这种疾病,也没有认真询问病史,且过度依赖所谓的检查所致。若CT报告“脑内多发腔梗”,就诊断“多发腔梗”;CT报告“颈椎骨质增生”,就诊断“颈椎病”;血管超声报告血管内血流速度不一样,就诊断“脑供血不足”。实际上,从大量临床研究和临床经验看,“颈椎骨质增生”是一种生理性老化过程,就像老年人有白发和皱纹一样常见,真正的颈椎病极少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脑内多发腔梗”也同样如此,老年人本身就比普通人容易有“多发腔梗”。“多发腔梗”也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现象,当存在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和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时,“腔梗”会明显增多,但它的表现主要是认知功能减退或痴呆、中风、情感障碍(抑郁或淡漠)、行走步态异常及排尿障碍,极少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而“脑供血不足”的诊断已是被国际上淘汰多年的概念,我国也已不再推荐使用。典型的“脑供血不足”是一种脑缺血发作,除眩晕外,几乎都伴有肢体无力、半身麻木、言语含糊、视物成双或跌倒等其他表现,患者也基本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血管性危险因素,极少有多年、多次眩晕发作而没有其他异常表现的情况。

确诊:不靠检查,靠分析

偏头痛性眩晕的发作形式可谓因人而异、各式各样,医生在诊断时,需要花一定时间去仔细询问病史,有时还需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当然,任何疾病的正确诊断都需要医生与患者的共同合作,医生需要对这种疾病有所了解,患者则需要详细、准确地提供病史。一些患者在就诊时,不能将自己眩晕发作的情况讲清楚,总希望医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检查来帮助确诊。殊不知,目前对偏头痛性眩晕并没有多少客观检查可供选择,诊断几乎完全依靠医生对病史和发作时症状的分析。一般地说,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多半有明确的偏头痛病史,眩晕发作时,常伴随恶心、呕吐、怕光、怕声音等症状,休息后容易自行缓解,没有耳聋、耳鸣或其他不适。

防治:不治“头晕”,治“头痛”

研究证明,能预防偏头痛发作的药也能预防偏头痛性眩晕的发作,最常用的药物是氟桂利嗪,其他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心得安(降压药)、丙戊酸和托吡酯(抗癫药)、阿米替林(抗抑郁药)。需要提醒的是,所有预防药物都是逐步见效的,一般需要坚持治疗4~8周后,头晕和头痛发作的频率才会逐渐减少,发作的程度也会逐渐减轻。治疗期间,患者应坚持写头痛和眩晕发作日记,以便客观地反映治疗效果。

患者平时可以备些治疗头痛、头晕及呕吐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苯海拉明、晕海宁、吗丁啉等,在头痛或眩晕刚发作的时候尽早服用,可有效缓解发作时的不适。若眩晕发作得特别厉害,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则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上一篇:饮料当水喝\牛奶喝多\西瓜当饭吃 下一篇:直面“糖肾”7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