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研究报告

时间:2022-10-03 08:58:07

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研究报告

[摘要]学习倦怠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甚至导致学业终止的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们对北京三所重点高校的工科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做了问卷调查,分析了被调查对象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学习倦怠的建议。

[关键词]问卷调查;学习倦怠;学习动机;专业承诺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并出现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它包括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 [1]学习倦怠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质量,甚至导致学业终止的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研究学习倦怠现象,为学校对此现象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我们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有关信息,对北京三所重点高校的工科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量化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8份。本报告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本次问卷调查。

一、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了三个规律性特点:

(一)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较为突出。具体有以下表现:

1、部分学生学习情绪较为低落。在回答“你觉得你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投入是否适合大学学习的要求”时,50.4%的人回答“不太适应,学习缺乏主动性”,23.4%的人回答“很不适应,学习上总是很懈怠”。在回答对自己专业的兴趣状态时,53.1%的人选择“兴趣一般”,有5.5%的人“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而对专业没有兴趣”,7.9%的人“因为入学后了解了本专业而失去兴趣”。25.3%的人“只要一读书就会觉得厌烦。16.7%的人认为学习是“无趣的事”,42.5%认为学习是“不得不做的事”,13.9%认为学习是“讨厌的事”。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倦怠、厌烦和缺乏兴趣的状况。

2、部分学生学习行为失当。43.1%的人表示自己会偶尔逃课,41.1%的人经常逃课。45.9%的人表示自己想努力学习,但因为社团活动、网游、娱乐、睡觉等因素的干扰而没办法努力;6.6%认为到大三时再努力也不晚;6.6%的人认为大学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在上课时学习专注度为“一般”的人占30.4%,“不专注”的占22%。45.6%的人从来不会主动与老师讨论问题。

3、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成就感体验较低。51.4%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度为“一般”,17.3%的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42.7%的人认为“大学课业负担太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35.7%的人感觉自己“学得很辛苦”。这些数据表明,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成绩评价、发展预期、快乐感受方面都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学习成就感体验较低。

综上,可以这样认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学习倦怠的情况是较为突出的。

(二)呈现出随着年级增高而学习倦怠更为突出的趋势。

逃课是学习倦怠的直接折射。调查表明,一、二、三、四年级中分别有33.3%、32.4%、 41.5%、53.2%的人经常有逃课情况发生。呈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逃课率增加的趋势。

四个年级认为自己“不太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学习缺乏主动性”的比例分别为47.8%、、45.8%、57.4%、51.3%, 认为自己“很不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学习上总是很懈怠”的比例分别是34.8%、27.1%、14.8%、19.2%,呈现总体上升。

(三)女生与男生在学习倦怠的情绪体验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男生比女生有着更多的不当行为表现。

在学习情绪体验上,调查所采集到的数据没有体现出男女生的明显差异,但在不当行为的现实表现方面,男生却比女生更严重。比如,经常逃课的女生、男生分别为32.8%和43.7%。

大学生们历经艰难的高考岁月,迈进国家重点高校的大门,理应是带着对自己的自信和未来的憧憬开始新的生活,但为什么会出现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呢?

二、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分析

引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与学习倦怠的出现有着很大关系。我们主要研究学生个人与学校因素的影响。

(一)从学生个人的角度看,出现学习倦怠的总体原因是学习动机的缺乏。

学习动机是把学习需要和学习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推动学生持续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起着激励、指导、反馈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所致。由于面临着从中学进入大学的转变,很多学生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表现。

一是上大学先松口气的心理。26.6%和9.7%的人“经常有”或“一直有” 到大学后松口气的想法。二是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倦怠。调查发现,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专业兴趣的人只占被调查对象的10.7%,32%的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考试、毕业和考研的压力。53.1%的人对专业的“兴趣一般”, 7.9%的人“因为入学后了解了本专业而失去兴趣”,而四年级被调查学生因为入学后了解了本专业而失去兴趣的占到19%。三是一些学生在大学的竞争中不能体现个人优势,自我评价走低而导致学习倦怠。24.7%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既然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优秀位置,所以就干脆放弃努力”,认同这个选项的在四个年级分别占24.5%、19.7%、23.2%、30.4%。

2、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对大学自主性的学习不适应。45.9%的人表示自己想努力学习,但因为社团活动、网游、娱乐等因素的干扰而没办法努力;6.6%认为到大三时再努力也不晚;6.6%的人认为“大学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大学的管理相对宽松,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容易放任自己。

3、一些学生学习抱负水平低。抱负水平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将要达到什么程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属于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支配着行为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2]由于学习愿望弱化,学习方面的投入不足,也就不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就感,这使他们的学习动力进一步降低。调查中,22.7%的人看不到现在的学习对培养一个人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3.6%的人认为分数不代表什么,能力强就行。

4、进入大学后出现理想目标的真空期。

在回答“你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是什么”的问题时,41.5%的人选择A:“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4.5%的人选择B:“做一个能够很好地承担家庭责任的人”,21.6%的人选择C:“做一个平凡而开心的人”。从数字来看,选择A和B项的合计达到66%,加上选择C的21.6%,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对未来自己的期望是非常积极的,但为什么会呈现出较为普遍的学习倦怠状况呢?

这是因为,有的大学生的所谓理想,不过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把这个理想转化为大学生活的具体目标,他们没有在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那么所谓理想就不能成为牵动大学生活的动力。这是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人生规划造成的。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1、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应有足够的关注和支持。60.8%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主动性预防工作少”。尤其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2、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等因素与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密切相关。调查中,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为40.8%和15.9%;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18.2%。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会到的是枯燥、乏味等消极的感觉,久而久之必然产生学习倦怠。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不喜欢可能是导致其厌学的直接原因。

25.1%的人认为“课程难度过高”,42.7%的人认为“专业学习负担太重”。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疲于应对,无暇顾及自由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人文素养方面的发展,容易诱发学习倦怠倾向。

三、应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设想

(一)学校要更加主动地关注和疏导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生在四个年级所面临的学习心理方面的挑战各有不同。学校要根据各年级、各阶段的不同情况,事前主动预防、事中有针对性地疏导。

学校应加大心理普查与辅导密度,一是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矫正偏差观念和行为,比如厌学、沉迷网络;二是依据个性测试结果,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如果确实没有兴趣或者相关能力不足,就要为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转专业早作打算。

(二)教学活动设置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为中心。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专业承诺反映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喜爱、愿意付出的努力和良好的行为表现等积极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心理基础。[3]

研究发现,学习倦怠与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学业压力、教师人格魅力、教学水平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学校要在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仅靠学生自我培养专业承诺水平,更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教学活动设置等各种方式主动引导,以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这有利于减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提高专业承诺水平。

1、切实加强学生入学之初的专业教育。调查表明,缺乏专业兴趣是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即使有一定专业兴趣的学生,其对专业的喜爱可能更多的是源于直接兴趣,对所学专业的理性认识还不够。要以讲座(比如专业导论)、参观等方式,帮助新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到底是什么、未来要做什么、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及如何达到要求,使学生尽快强化专业学习动机,树立新的人生理想。

2、有效开展大学生活规划和职业生涯辅导。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是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最重要方式。通过大学生活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把学生的人生大理想、大目标具体为各子目标,在大理想、大目标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让理想真正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天,从而激励和感召学生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索氛围。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性、研究型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参加专业设计竞赛、课程小设计制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无生命的知识转变成灵动的思考和科学探索的方法、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和最新科技动态,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和专业成就感,优化心理品质,提高科技创造能力。

4、加强师资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一,要调整课程设置。从本科生毕业后可能的去向来看,无外两种类型:应用型和研究型。本科生培养要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实践特征。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培养其专业思维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或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既要重视专业共性培养,又要重视专业个性培养。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在应用中学会应用,在研究中学会研究。这将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收获独立探索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减少甚至避免学习倦怠的发生。

第二,要强化教学管理。要采取措施,完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式,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大管理力度;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奖励、考核等方面,加大教学评估结果的权重,把教学水平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在教辅的辅助教学能力、态度、责任感等方面加强监督,促其优化完善。

第三,教师要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和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手段。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授课的着力点要放在对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突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要围绕教学目的,倡导互动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第四,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学生最喜欢知识渊博、研究能力强、授课水平高、待人亲和、善于沟通、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师。人格的无形魅力能够让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授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5、调整学生参观、见习、实习安排。一是入学之初,组织新生多次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公司、企业。让学生亲密接触科技发展趋势,消除与前沿科技的陌生感、距离感,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素质技能要求,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二是在大二时组织学生进行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深入工作场所,参与具体工作任务,学以致用,增强对专业知识应用性的理解,获得专业成就感。

6、教材要定位于本科生适用。对于专业从零开始的本科生来说,有些经典教材思维跳跃、深奥晦涩,甚至是打乱人类认识新鲜事物的逻辑规律,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够完全听懂,需要另外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其他简易教材,这就导致学习任务增多、难度加大,增加了学习压力和受挫感,可能引起学习倦怠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保证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教材的选用、授课的内容要及时调整、与时俱进。

(三)学生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信念。人们总是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在自己的能力之外的任务和情境, 而承担自己认为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避免失败的产生。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4]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行为的选择。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并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一是学生要增加成功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学生要利用各种方式培养客观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度的自我效能;三是建立榜样示范;四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社会、家庭、自身的责任感。

注:本文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 朱小麟.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其对策[J].教育研究,2009(2):60-61.

[2]庄丽. 高师院校新生抱负水平现状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17-19.

[3]连榕,杨丽娴,吴兰花.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 心理学报,2005,3(5):632~636.

[4] 程慧君,邹敏.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其培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19.

上一篇:苏联对中共的援助 下一篇:浅谈合理化建议活动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